沒有一個戲劇家能像莎士比亞這樣擁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力,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用最令人感到賞心悅目的方式悄悄地將人類的信念改變,把人文主義精神傳播到人們心中。
在16世紀的1564年,還誕生了一位著名戲劇家和詩人,他就是莎士比亞,英國人。他在一個有錢的家庭裏出生,曾經在他的出生地沃裏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文法學校裏讀書。莎士比亞13歲時家業走向衰落,他隻好輟學回家經商。大概在1586年他到了倫敦,最開始是在劇院門口替貴族顧客看馬,後來又當起劇院的雜役和演員,直到最後成為了劇作家和股東。
莎士比亞是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英國最有名的作家,在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他是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的一生的作品戲劇有37部、十四行詩有154首,長詩有兩首以及一些其他詩歌。其中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與《魯克麗絲受辱記》的取材,都是來源於羅馬詩人維奧維德吉爾的著作,主要是描寫不可抗拒的愛情和譴責違背“榮譽”觀念的獸行。他的十四行詩大部分采用的是連續性的組詩形式,歌頌的是友誼和愛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戲劇,根據時代、思想以及藝術風格的發展情況,他的戲劇被分為三個時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是指1590年至1600年:這個時候的伊麗莎白中央政權還算鞏固;王室與工商業者、新貴族之間的暫時聯盟也處於發展階段;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打敗後,國勢大振。這些都讓作者對生活充滿快樂的情緒,也對人文主義思想的實現充滿信心。早期創作的曆史劇和喜劇都是明朗的、樂觀的。如;曆史劇有《理查三世》和《亨利三世》等,其中對封建暴君的譴責和對開明君主的歌頌,體現了人文主義主張的是反封建暴政以及封建割據的政治抱負;喜劇有《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以及《皆大歡喜》等,其中描寫一位漂亮而勇敢的婦女,為了愛情衝破各種封建阻攔終於取得勝利,體現了人文主義提倡自由的愛情以及反對封建禁欲束縛的社會人生。即便是1595寫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有很多明朗樂觀的元素。
中期是指1601年至1607年:這一時期正處於英國農村“圈地運動”的加速進行中;王室與工商業者、新貴族之間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在深化;政治經濟形勢在惡化;剛繼位的詹姆士一世的腐敗無能,更加劇了人民的痛苦,不斷地起來反抗。莎士比亞麵對如此情況,深深的感覺到人文主義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不斷地深化,使得其創作風格明顯的從樂觀轉變為悲觀,這一時期的悲劇重在對社會的罪惡以及黑暗的揭露與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哈姆雷特》,描寫了進步勢力與專治的黑暗勢力之間以少對多的驚險鬥爭場麵。《奧賽羅》是一對青年男女在衝破封建束縛之後又陷入了資本主義利己主義的陰謀,這一個悲劇性的愛情故事。《李爾王》寫的是,一個獨斷專橫的封建君王,經過真誠與偽善的事實教育變得現實且擁有同情心的“人”過程。《麥克白》則對權勢的野心給人帶來致命的毒害作用進行了揭露。就算是這個時候寫出來的喜劇《終成眷屬》、《一報還一報》等免不了帶有悲劇色彩。
《哈姆雷特》劇照
晚期是指1608年至1612年:到了這一時期,詹姆士一世王朝越來越腐敗,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對文主義理想的實現已失去信心,於是回到故鄉進行浪漫主義傳奇劇的創作,創作風格也變成了浪漫的空幻。《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描寫的是失散之後的團聚或者是被誣陷之後的昭雪、和解。《暴風雨》上說的是米蘭公爵利用魔法將謀權篡位的弟弟乘坐的船送到一個荒島,並且饒恕了他,他的弟弟便交還了王位,一場政治風暴,就這樣因為寬恕和感化而煙消雲散。
莎士比亞被馬克思稱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也曾極其讚賞莎士比亞作品中所體現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所描寫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莎士比亞的作品被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
一個自詡以傳播文明為使命的西方使者,卻無情地摧毀了一個偉大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