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高麗統一(2 / 2)

976年,施行與唐朝的班田製很相似的田柴科製度。但唐朝的班田製維護的是土地國有製原則,而高麗王朝田柴科製度卻承認私田,所有文武官員以及士兵被分為很多個等級,論級分田。

(三)高麗王朝的地方機構設置

983年,全國被分為揚州、海州等12牧,牧下設有州、府、郡、縣、驛、館等;到了995年,全國又被改分為關內、中原等10個道,道下設有128個州、449個縣以及7個鎮。

(四)高麗王朝崇尚佛教

佛教是他們的“國教”。建國者王建就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信徒,並在全國建了很多寺塔,從建國的那一年開始就一直很支持崇拜菩薩的“燃燈會”以及祭祀山神、水神等土俗神的“八關會”。到了光宗時對佛教的崇拜有過之而無不及,光宗創建了一整套較係統的崇佛製度,名僧中的一些國師和王師被聘任為王宮的顧問;甚至於太學中還開設了僧科,僧侶還要通過考試才能被授予法階。為了使佛教興旺,高麗王朝派僧侶到北宋去請佛經求法,同時也歡迎北宋的僧侶到高麗來傳法,還雕刻了許多佛經。從1236年起,花了長達16年的時間,雕刻而成的高麗八萬大藏經流傳到現在,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瑰寶。

高麗王朝僧侶及雕刻的佛經

(五)高麗王朝的儒學

高麗王朝在崇信佛教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儒學。高麗王朝建國初期,930年成立了專用來傳授儒學的學院。在958年時,開始施行科舉製度,考試內容是詩、賦、頌、時務策等儒學經典。最高學府國子監於992年時創建,是貴族子弟們進行儒學教育的地方。1084年,高麗王朝規定進士每三年一次考試,所考的主要內容是《禮記》、《周禮》、《儀禮》三禮以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後來,遼國攻打高麗國,官學慢慢衰落,而私學就逐漸興盛起來了。私學傳授內容仍然還是《周易》、《尚書》、《毛詩》等儒學經典作品。

(六)高麗王朝的對外貿易

高麗王朝的對外貿易在王朝建立後得到較大發展。國際商船聚集地在開城附近的禮成江。高麗王朝雖然和中國北方的遼、金、元有過衝突甚至是戰爭,但大部分時間是與他們在進行相互往來和貿易。1038年高麗王朝派使臣去遼國,並帶著許多珍貴物品贈予遼國;遼國也於1063年,派使臣來到高麗王朝,並送來《大藏經》;十幾年後的1088年時,遼國又派使臣來到高麗,並贈予高麗23輛車、3匹馬以及2000頭羊。

高麗王朝與北宋的貿易往來更加緊密,他們之間往來的航路有兩條。其中一條是北路:從山東半島的登州(今蓬萊)或者是密州(今諸城)出發,橫越黃海,航行至朝鮮半島的椒島,並仍繼續向南航行,就可以到達高麗的禮成江口。另一條是南路:從明州(今浙江寧波)、杭州、泉州甚至是從廣州出發都可以到達高麗。兩國間交易的商品種類多、數量大,如綾羅綢緞、瓷器、藥材、折扇等大大小小很多種。1078年時,宋朝使臣安燾贈予高麗的禮品就多達60多種。而1080年高麗的使節柳洪到北宋時,也帶有30多種禮品。北宋的民間有商人100多批共計3000餘人到高麗去進行商品交易。北宋商人與高麗的商品交易中,還包括從西南亞轉運來的產品,如香藥、象牙等。而高麗特產更加受到中國歡迎。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蘇東坡就曾說過:“高麗白鬆扇,展之廣尺餘,合之隻兩指。”宋朝使臣徐競也說過:“白摺扇……藏於懷袖之間,其用甚便。”

(七)高麗王朝的文化藝術

高麗的文化藝術也很發達。1077年的高麗時期的燃燈會上,共有550人演唱歌謠以及表演“四字舞”。《十精曆》、《七曜曆》、《太一曆》等曆書,就是在那個時候編製過的,當時還出版了《禮記正義》70卷、《毛詩正義》40卷和《本草括要》等醫學書籍以及《三國史記》等曆史書籍。高麗的印刷技術和陶瓷工藝更為突出。

早在12世紀末期,高麗就創造了金屬活字,並被用於印刷業,這比歐洲第一次使用鉛字還要早200多年。而高麗的瓷器聞名於海內外,尤以青瓷最著名。高麗的青瓷擁有柔和的色調,獨特的花紋,精致的圖案以及各種奇特的形狀。通過高麗的古代工匠們用各式各樣的工藝製造出來的珍貴工藝品,可以看出他們的充滿智慧的創造力和高超的工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