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天文望遠鏡
怎麼製造更好的天文望遠鏡呢?
望遠鏡是17世紀初期發明的,1608年荷蘭眼鏡製造者漢斯·利佩希獲得了用多片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發明望遠鏡的專利,但是那時人們隻滿足於用望遠鏡觀察遠處的山峰、森林和人群。伽利略在1610年把望遠鏡對準了夜晚的星空,第一個把它用於天文觀測,他驚訝地發現了月球明明暗暗的地方原來是高高低低的環形山,而在木星周圍,有兩個衛星像月亮一樣圍著木星不停地旋轉,他又把望遠鏡對準了銀河,發現那根本不是神話中的牛奶路,而是千千萬萬顆星星在閃爍著。他說:用望遠鏡觀察物體,“與用肉眼所見相比,它們幾乎大了一千倍,而距離隻有三十分之一”。
在這裏,伽利略過於樂觀了,他當時製造的望遠鏡的放大倍數最多不過幾十倍,遠遠到不了一千倍。但是他的發現使羅馬教會大為驚慌,他們鄭重其事地宣布,是伽利略給望遠鏡施了魔法,人們看到的,都是幻像,是絕對不存在的。
幾十年裏,為了能望得更遠,以得到更大的放大倍數,許多人致力於改進望遠鏡,曾經造出來近50米長的巨型望遠鏡,去觀測星空,但是,很快就出現了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望遠鏡的放大倍數越大,看見的影像就越不清楚。不僅影像的邊緣模模糊糊,位置也會變化。特別令人苦惱的是,在影像的邊上,總是出現彩色的輪廓,一顆小小的星星,有時竟會成為一個五顏六色的模糊光團,讓人什麼也看不清。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由於透鏡的形狀磨製得不精確,還是安裝得不好?很多科學家為此絞盡了腦汁。現在,我們知道這是由於透鏡的像差和色差造成的。
像差和色差是怎麼形成的?怎麼才能有效地避免它?這個問題不解決,望遠鏡就無法再改進。
減小像差,相對來說容易一些,磨製透鏡時更精確一些,裝配精度更高一些,就可以使像差減小。但是,讓人頭疼的色差,怎麼才能解決呢?
通過研究,牛頓發現了光的色散,他認識到,所有的透鏡截麵都相當於一個個小三棱鏡,隻要光線穿過這些小小的棱鏡,白光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色散,這就是形成色差的原因,消除色差,隻能讓光不通過透鏡。可是光不通過透鏡,就不能會聚,這樣就不能起放大成像的作用,也就不成其為望遠鏡,究竟怎麼辦,才能跳出這個令人苦惱的怪圈呢?
牛頓認真地翻閱自己的筆記,搜索著自己的記憶,幾天幾夜睡不著覺。能不能不用透鏡製造望遠鏡呢?這個想法剛一冒出來的時候,誰聽了都會大吃一驚,這種想法和不用腳就可以走路一樣簡直不可思議。但是細想起來,不用自己的腳,不是可以騎在馬背上,坐在馬車上,利用馬的四條腿,人不是也可以走路嗎,而且走得更快,更省力氣。
牛頓想起,曾經見到過一位英國天文學家格雷果裏的建議,不用透鏡,用凹麵鏡使光線會聚,同樣可以起到放大成像的作用。光在凹麵鏡表麵反射而不是折射,這當然不會形成令人頭疼的色散。格雷果裏還設想,在主要的凹麵鏡對麵的光軸上,再安裝一塊小小的凹麵鏡,把光線反射回來,穿過主凹麵鏡正中的小孔,人就可以觀測天體了。但是,格雷果裏提出這個想法以後並沒有實踐,他沒有動手做,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任何人做過類似實驗。所以這個設想一直靜靜地躺在一大堆的書籍中沉睡著。
牛頓分析了格雷果裏的設想,覺得是可行的,很有意義。他對這個設想又作了重大改進——不用第二塊凹麵鏡,而是在主光軸上安裝一個45°的小平麵鏡,把光線反射到鏡筒之外,人不就可以在旁邊觀測了嗎?
說幹就幹,牛頓在自己的房間旁邊的爐子上支起了坩鍋,他自己生火,熔化銅合金,自己做模子,鑄出來一個凹麵鏡的毛坯。
威金斯莫名其妙地看著牛頓:“你在做什麼呢?”
“做一個沒有色散的望遠鏡。”牛頓頭也不抬一下地回答。
“這,這可能嗎?”威金斯不相信。他看著牛頓用力按著那個小小的毛坯,一圈一圈地進行研磨,沙拉沙拉,磨啊磨啊,有時候一直磨到天亮。足足磨了幾天幾夜,才磨出一個亮得耀眼,表麵上沒有任何缺陷的凹麵鏡。
剩下的工作就比較簡單了。
牛頓製造了一個鏡筒,一個小小的平麵鏡和它的支架,安裝好以後,在鏡筒的相應位置鑽了一個孔。最後,把它裝在一個支座上。
牛頓迫不及待地等待著天黑。還好,這是一個晴朗的夜,無邊無際的夜空嵌滿了無數閃爍著的星星。
牛頓把自己製成的反射式望遠鏡搬到了屋子外麵,首先把望遠鏡對準了皎潔的月亮,他看見了什麼?興奮使得他喘不過氣來。他又對準了火星、土星……
夜色中的校園萬籟俱寂,突然傳來了一個高昂而激動的聲音,“快來!快來看呀!”原來是一向沉默的牛頓在院子裏高聲喊著。威金斯奔出去,他看見黑暗中牛頓的眼睛放著光芒,“你快看,看天空!”
威金斯馬上湊到望遠鏡旁邊,他立刻尖聲叫起來:“我看見了什麼?月亮的表麵有那麼多的山,還有平原呢,真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