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回去商量商量!”
另外兩個人也不喝酒了,說完站起身來匆匆離開。
離開的兩人一邊走一邊聊著。
“趙哥,侯哥這件事你是什麼意見?我們跟著他幹嗎?”
“幹?幹個屁?這種事是誰都能幹的嗎?咱們再怎麼說每個月還有兩百多塊錢,要是扔了公職,以後怎麼辦?市裏都說了,什麼市場經濟有機遇也有風險,我看這風險遠遠大於機遇,真要是什麼都沒弄起來,以後老婆孩子都得喝西北風了,我是不幹這傻事,我看你也別跟著湊熱鬧,壓力容器那破廠子送給侯長發,咱們兩個萬一還能分到好地方也說不準。”
“嗯,那………那我就聽趙大哥你的,可是侯哥說給我們三天時間,三天後怎麼跟他說?!”
“該怎麼說?咱們這三天別露麵就是了,三天後他自然就不會找我們了!”
“對,還是趙大哥你想的周全!”
兩人商量好後就各自回家了,他們以為自己夠聰明,實際上卻是蠢的要命,多年後兩人也僅僅是混個溫飽而已,而侯長發帶著另外兩人把壓力容器廠變成了一家擁有超過百人的企業,光是靠著給北方工業集團供貨,一年就能賺上幾千萬,這不是運氣不運氣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一顆想要改變的決心。
甚至可以說,他們“下海”創業成功的幾率要大於南方的一些城市,因為天時地利都已經準備好,天時是工業特區,地利則是劉琅,剩下的就是最關鍵的人和,隻要他們下定決心幹出一番事業,再加上自己有些能力,不管如何都能創出一些名堂,可就是這個決心不是誰都能下的。
侯長發帶著兩個同伴下了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決心,而此時此刻在阜城還有不少人在思考其中利弊,有的人也像侯長發一樣下了決心,帶著得力的助手和朋友決心大幹一番,可是同樣也有不少人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退出,在他們眼裏,放棄公職這無異於自絕後路,即便這二百多塊錢也隻能是了勝於無,可就是這二百多塊錢就成了他們過不去的坎。
自古以來凡是能成功的人,都是在關鍵時刻做出重要的選擇,劉琅和宋立峰給了他們選擇的機會,但是最後還是要他們自己下定決心。
五天後,第一批做出選擇的名單放到了宋立峰的辦公桌上,一共有四十三個人。
這四十三人可不是代表四十三家企業,事實上他們隻代表五家企業。
侯長發、孫乾、張峰選擇了壓力容器廠;孫學成、王曉周、吳文勇、郝建國、白有才、葉明凡、張永軍選擇了有線電三廠。
還有阜城市第二鍋爐廠、塑料製品廠和晶體管二廠。
五家廠子都屬於小廠,最多的也隻有五十多名員工,這也是阜城企業改革製定的一個限製條件,比如阜城現在還有幾家大型企業,液壓件廠、橡膠廠等,這幾家廠子職工都超過了三百人,擁有數十台設備,總不能一個人跳出來說買下他們吧。
“三人提出買下壓力容器廠,七人買下有線電三廠,八個人買下晶體管廠,十二人買下鍋爐廠,十三人買下塑料製品廠,好,雖然人不多,但也是進步了,要和劉琅好好談一談,看看怎麼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