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北省的發展速度還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是全國工業基地,當下服務業發展迅猛,工業就顯得步履盤跚了,劉琅也看出了一些不同前世的細節,比如過去三年遼北省的製造業產值出現了一些增長,有一些小零件還能向國外出口,這是一個很好的征兆。
這一點的源頭其實就是當初在大眾汽車國產化過程中誕生的那批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他們的製造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有時候也可以在國際範圍內競爭一下相對低端的產品,畢竟在成本上國內產品是具有很大優勢的,一個零件價格不高,成本上可能隻有一毛兩毛甚至更低的優勢,但架不住量大,成千上萬下來成本降低的就很可觀了。
當然,他們的技術跟北方工業集團相比還差不少,現在北方工業集團的產品拿出去是可以在國際上中端產品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可能質量上未必比其他企業產品強,但是價格上絕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國家給北方三省製定的規劃不是著重服務業,而是工業科技的提升和企業的改革轉型,所以經濟發展速度比不過南方諸省很正常,隻要工業科技提升,企業轉型成功,北方三省的後勁必定會源源不斷。
阜城做為工業特區就肩負著科技提升的重任,現在將近兩年時間過去了,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動靜,但是國家高層都盯著劉琅呢,集團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眼裏,高層們還是普遍認為劉琅做的很好,畢竟通過北方工業集團傳出來很多“高科技”,新一代的冶煉爐也好,加固焊接技術也好,這都是成績,另外也有幾家企業開始圍繞著北方工業集團進行下遊產品開發,雖然現在還沒有什麼新產品。
至於說工業企業改革這一條路似乎還沒有什麼成績,更多的還是依靠特企模式,隻是這個模式對於個人來說有些難,尤其是北方城市,隨便一個工廠都有十幾台機器,想買下來最少也得幾十萬,有幾個人能有這麼多錢?
倒是南方一些小廠子很有優勢,很多城市沒有太大的工業企業,一些小廠原本屬於村辦企業,類似小作坊,三四台設備加上十幾個人就能生產,規模小反而轉變更快,比如最近兩年在浙省有一家名為萬和的企業漸漸有了名氣,這家企業生產農用車的轉向齒輪,在短短兩年內就占有當地市場的五成以上,廠長魯冠軍直言要做汽車的萬向節,為國產汽車零部件做出貢獻。
這個魯冠軍和劉琅是好幾年的朋友了,近些年還時常聯係,萬和公司也得到了華夏工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很多幫助,近兩年來發展也是很迅速,逐漸成為了當地一家有些名氣的企業,但萬和集團畢竟屬於南方的一個“異類”,國家的工業基礎還是在北方,北方工業才是國家的根基。
就在國家還在為北方工業企業如何改革的而犯愁的時候,阜城的宋立峰率先打響了改革第一槍。
剛過完春節,阜城政府部門的職工就得到了一個好消息,要發錢了,每個人平均有五百多塊錢,基層職工更多,平均超過了七百塊錢。
這一下子就讓阜城“炸了鍋”,很多人還以為這是傳言,但是幾天後這筆錢就下發到了手裏。
六七百塊錢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每天吃肉喝酒都能“奢侈”兩三個月了,所有的基層幹部都欣喜若狂,把劉琅當成了英雄,同時讓當初沒有選擇加入北方工業集團的工人們又想起了那段足以讓他們悔恨終生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