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熱能腸結核患者由於長期發熱、盜汗和腹瀉、血尿等情況,消耗能量較一般人高,因此總熱量的供給應高於正常人,一般要求達到每千克供給168~210千焦(40~50千卡)/日。如患者胃納差,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響則應首先理順其消化功能,照顧患者的實際忍受能力循序漸進,以免欲速而不達。
2.高蛋白質由於腸結核患者對蛋白質的消耗損失較多,結核病灶的修複也有賴於蛋白質的補充,因此腸結核患者應給高蛋白膳食。每千克體重每日供給1.5~2克蛋白質。並要求其中的1/3~2/3為優質蛋白質,所以應供給奶、蛋、肉類、大豆食品。
3.維生素主要注重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A能增強上皮細胞的抵抗力。維生素D可幫助鈣的吸收。維生素B、維生素C參與體內代謝,改善體質。
4.無機鹽主要是注意鈣和鐵的補充。鈣對促進結核病灶硬結、鈣化有幫助。一些腸結核患者有可能出現貧血,因此要注意供給鐵質豐富的食品,肉、動物內髒等都是鐵的良好來源。
5.腸結核患者不需忌食應提倡食物多樣化,葷素搭配,但要避免辛辣等刺激性調味品。禁止吸煙和飲酒,因吸煙增加對消化道的刺激,飲酒能使血管擴張,加重消化道出血症狀。
二十、吸收不良綜合征的飲食治療原則
針對本病的病因,進行病因治療,最為有效。比如,因細菌性腸道炎症引發本病者,用抗生素治療,病因消失,吸收不良自然得到糾正。飲食方麵,生活規律,飲食有節,宜清淡,少食纖維多的食品,忌食生冷油膩。以高蛋白、高熱能、低脂肪、易消化,少渣而無刺激的食品為主。乳糜瀉患者給無麩質飲食(乳糜瀉是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一種,主要是因麥類,如小麥、大麥、黑麥、燕麥中的麩質,俗稱“麵筋”引致)。如果無法去除病因。則需靜脈補充熱量、必需氨基酸、電解質、維生素等營養要素以維持需要。
1.高蛋白高熱能高蛋白高熱能低脂半流質飲食或軟食,蛋白質100克/天以上,脂肪40克/天以下,總熱能為10.46兆焦(2500千卡),選擇脂肪含量少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魚、雞肉、蛋清、豆腐、脫脂奶等。植物油不宜多,腹瀉嚴重者可給中鏈脂肪酸,嚴重者可采用靜脈高營養或要素飲食及勻漿飲食以保證熱能及正氮平衡。
2.補充足夠維生素食物補充外,必要時注射補給。結合臨床症狀,重點補充相應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及維生素K等。
3、注意電解質平衡特別是嚴重腹瀉時電解質補充極為重要,早期可靜脈補充。飲食中給予鮮果汁、無油肉湯、蘑菇湯等。缺鐵性貧血者可進食含鐵豐富食物,如動物肝等,必要時口服鐵製。
4.少量多餐選擇細軟易消化食物,既保證足夠營養,又不致加重腸道負擔。注意烹調方法,以煮、燴、燒、蒸等為宜,避免煎、炸、爆炒等,以減少忻肪供給量。
5.無麥膠飲食給予低脂飲食和無麩質飲食是治療該病的關鍵。禁用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為主食,包括全麥製品,如點心、麵包、餅幹等,麵筋,味精、麵醬等,也均屬禁用。病情好轉後,可逐漸增加牛奶、菜泥的進食,但麩質食品始終應慎重食用。乳糜瀉者應嚴格、長期地食用無麥膠飲食。並禁飲啤酒。通常用去麩質飲食治療1~2周即可顯效。
二十一、潰瘍性結腸炎的飲食原則及要求
1.供給足夠的熱能、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盡可能避免出現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症,以增加體質,利於病情緩解。
2.應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纖維多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白薯、心裏美蘿卜、芹菜等多渣食物。疾病發作時,應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帶刺激性的蔥、薑、蒜等調味品。刀工要細,不要用大塊肉烹調,要經常用碎肉、肉丁、肉絲、肉末和蒸蛋羹、煮雞蛋等形式。盡量限製食物纖維,如韭菜、蘿卜、芹菜等。
3.腹瀉時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各種菜肴應盡量少油,並經常采用蒸、煮、燜、汆、燉、水滑等方法。可用紅茶、焦米粥湯等收斂飲料,加餐宜少量多餐,增加營養。
在飲食調養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應注意觀察病情,注意哪些食物對患者效果好,哪些食物患者食後感到不適或有變態反應,應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摸索適合患者的飲食。在疾病發作期,因不能食用蔬菜、水果,應注意適量補充維生素製劑,以保證機體對維生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