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2)(3 / 3)

2.營養缺乏症狀消瘦、乏力、易疲勞:這是由於腹瀉發生後,脂肪、蛋白質和糖類吸收障礙致使熱能吸收減少所致,但脫水、低鉀、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患者逐漸感乏力、消瘦、體重下降,可出現貧血、下肢水腫、低蛋白血症。嚴重患者可呈現惡病質,體重減輕10~20千克以上。

3.維生素、電解質缺乏症狀維生素和無機鹽吸收障礙的表現:鐵吸收障礙可致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和葉酸吸收障礙可致巨細胞性貧血。

4.水腫、腹水、夜尿、發熱主要表現為低蛋白血症,可出現周圍水腫和腹水,水吸收障礙性夜尿症,由於吸收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故易於感染,可有發熱表現。

5.牛乳不耐症由於乳糖吸收障礙所致,表現為絞痛、胃脹氣和腹瀉。此種患者黏膜糖酶水平可下降,FIat乳糖耐量試驗陽性。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現外,還具有原發病表現。

吸收不良綜合征的吸收功能試驗

1.糞便脂定量測定及脂肪吸收試驗糞脂定量測定,用稱重飲食,測定前5天開始,每天攝入75克脂肪,第3天起收集大便,連續測定3天,計算其糞脂平均值。正常人24小時糞脂量7克可以認為脂肪吸收不良。脂肪吸收試驗即先按飲食脂肪為75克/天,進食3天;再按每天100克,進食3天;並連續收集72小時大便,測定糞脂含量取每天平均值,即24小時糞脂排出量,計算脂肪吸收率,正常人脂肪吸收率94%以上;若脂肪吸收率小於90%,表示脂肪吸收不良。計算公式如下:

脂肪吸收率(%)-\[(攝入脂肪-糞脂)÷攝入脂肪\]×100%

飲食治療時必須嚴格限製脂肪的攝入,脂肪攝人量應<10克/天,最初烹調時不用植物油。這樣對慢性胰腺炎、肝外膽道阻塞、膽瘺、胰瘺等引起的脂肪瀉可取得較滿意的療效。也可口服中鏈三酰甘油,或用要素飲食,使脂肪控製到極低量。

2.蛋白質消化吸收試驗進標準飲食5~7天,連續測定尿氮及糞氮排出量。通常24小時糞氮排出量1~2克。若蛋白質吸收不良時,糞氮明顯增高;糞便呈惡臭並呈堿性反應。蛋白質吸收不良時,飲食應暫時減少蛋白質攝入量,盡可能多選用魚類、蛋類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也可用要素飲食及勻漿飲食。此外,還應進行糖耐量試驗、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

診斷

1.體重減輕、腹瀉和貧血的任何一種組合都應懷疑到吸收不良。

2.直接測定糞便中的脂肪是確診吸收不良的最可靠試驗。如果出現脂肪瀉或糞便中脂肪過多,即是吸收不良的絕對證據。

3.其他相關檢查如右旋木糖吸收試驗、乳糖吸收試驗、鐵的吸收試驗、葉酸吸收試驗、維生素B1吸收試驗、乳果糖吸收試驗、小腸活檢、胃腸X線檢查、胰腺功能檢查等,都為本病的診斷及病因分類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4.本病需與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相鑒別。

十四、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表現及診斷

1、腹瀉

為主要的症狀,也是常見的首要症狀,常反複發作或持續不愈,輕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糞便性狀個體差異極大,軟便,稀糊狀,純黏液便不一,但便質黏液膿血便多見,有的表現為痢疾樣膿血便。常見晨間泄瀉及餐後瀉。個別患者早期呈腹瀉與便秘交替。

2.腹痛腹瀉嚴重者多伴腹痛,痛則瀉,瀉後痛減。疼痛以脹痛絞痛為主,較為固定,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續隱痛者也不少見,輕型可無腹痛。

3.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狀之一,輕者血混在便中。附於表麵,重者鮮血下流,以至休克。

4.裏急後重是直腸炎的主要症狀,本病常見。

5.消化不良為非特異性症狀,主要有厭食、上腹部飽脹感、惡心、嘔吐、噯氣等。

另外。還有一些腸道外症狀,多見於急性期患者。①關節症狀:與腹瀉伴有不同的多關節疼痛,為非侵襲性,不遺留退行性變損或功能障礙。②皮膚症狀:多見於小兒,有結節性紅斑、膿皮症、壞死性丘疹等。③眼部症狀:有虹膜炎、色素層炎、葡萄膜炎的相應表現。④肝的症狀:為本病常見的一種表現,呈現為因肝腫大而致的肝區不適或隱痛,肝髒損害隨病變程度和病變範圍的變化而呈平行關係。全身症狀多見於急性期重型。①發熱:多數為低,中度發熱,或見高熱寒戰者。②消瘦:是中、重度患者常見症狀,與長期腹瀉便血,攝入過少,發熱消耗有關。③水腫:部分持續發作者可表現為踝以下水腫,與低蛋白血症有關。

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