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基礎知識(4)(2 / 2)

雖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其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卻始發於少兒期,這其間的幾十年為預防工作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一級預防,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消滅冠心病於萌芽狀態;重視二級預防,提高全社區冠心病的早期檢出率,加強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其逆轉;不可忽視三級預防,及時控製並發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病人壽命。

冠心病的一級盯防,即危險因素的幹預。1981年WHO專家委員會起草了一份預防冠心病的報告,提出預防冠心病可采用針對全人群和高危人群兩種預防策略。前者是通過改變某個人群、地區或國家與冠心病危險因素有關的生活行為習慣、社會結構和經濟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險因素的均值:後者是針對具有1個或1個以上公認的(如高血壓、吸煙等)與冠心病有明確因果關係的危險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減少冠心病的發生。但冠心病發病並不隻局限於少數高危者,更多的是發生於那些眾多的危險因素較低的人群,因此,強調全人群幹預更為重要。目前公以勻《心癇危險因素包括男性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過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煙(現吸煙≥10支/日)、高血壓、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確的腦血管或周圍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煙被認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個危險因素。除性別、年齡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險因素都可以預防和治療。

預防工作的主要手段是大搞科普宣傳,通過多種方式把冠心病的預防保健知識交給群眾,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冠心病病變始於兒童,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結構要合理,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強體育鍛煉,預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生。超重和肥胖者更應主動減少熱量攝入。並增加運動量。高血壓、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視危險因素幹預外,更要積極控製好血壓、血糖和血脂。要大力宣傳戒煙活動,特別是要阻止兒童成為新一代煙民。隻要我們從現在做起,人人強化自我保健意識,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將能夠控製危害人類的第一殺手,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髒。

24、為什麼說冠心病人也能長壽?

臨床發現,有不少冠心病病人盡管患病十餘年,但情況良好。病初的胸悶、心絞痛等症狀隨著病程的延長而減輕或消失;心電圖檢查發現原有的心肌缺血也基本恢複正常。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認為,冠心病病人的病史越長,越是能長壽。這是因為冠狀動脈循環有很大的潛力,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各分支之間猶如縱橫的河流,有許多分支。平時血液流動主要走“主航道”,一旦冠狀動脈的一個較大的血管支被阻塞後,血液還可通過“小河”流動,以保持阻塞血管遠端的心肌血液供應,這就叫作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剛發生冠心病,這種“側支循環”還不完善,所以常易引起相應的心肌缺血,出現胸悶、心絞痛等症狀。嚴重缺血時就會發生心肌梗死或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猝死。

隨著病程的延長“側支循環”日趨發展,“小河”逐漸增寬,數量增多,這就使相應的心肌缺血狀況明顯改善,冠心病的病情也日趨好轉。因此,患了冠心病後,為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側支循環的建立。如果在運動時感到頭昏、胸悶、心慌、氣短,運動停止後感覺疲勞、睡眠不好、食欲減退等,則表示活動量過大,應適當減少。

當然,病人平時要避免緊張和勞累,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保持情緒樂觀穩定;要戒煙酒,少吃動物脂肪與膽固醇食物,少吃甜食及限製食鹽攝入量;要適當多吃帶魚、黑木耳、洋蔥、大蒜等降血脂、抗凝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粗纖維的食物;冬季要防寒,夏季多飲水,少吃冷飲,洗浴的水溫以接近體溫為宜;同時,要定期去醫院複查,按醫生的要求服藥。這樣,冠心病人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