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仁
收到常福元同誌書稿《李自成陝北史事研究》後,看到他書中所提及的一係列李自成在陝北活動的問題,讓我不禁聯想起1982年我們一行到陝北考察李自成事跡有關問題的情景。常福元同誌在書中所提到的李自成祖墓問題、鄉籍與出生地問題、李自成家世問題、李自成的驛卒經曆、李自成起義後兩次回米脂、關於李自成“行宮”的傳說和李自成族人的遭遇等問題,在當時都曾經引起我的興趣並進行過調查。這些調查的結果,豐富了我對李自成起義的感性認識,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文獻記載中關於李自成起義中的一些問題,對於我完成和出版《李自成新傳》一書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對於那些熱情地幫助我完成調查工作的陝北米脂縣、橫山縣的有關同誌一直念念不忘。但由於考察的時間和條件有限,我還來不及把所有文獻記載的內容和現實的情況完全對照清楚。必然會帶著一些疑問回到北京。此後,由於其他工作的繁忙,再也無暇顧及這些問題。
現在,看到常福元同誌的書稿使我感到十分欣慰。他對於李自成起義在陝北有關問題進行了長期不懈的研究,通過查閱許多文獻資料,到與這些問題有關聯的地方進行現場調查,對當地有關人員進行調查采訪,這便使他對一些問題取得了進一步的認識。他的研究,有些證實了過去的李自成研究者已有的結論,有些對於文獻或傳說中的歧見進行了梳理和解釋,有些則對記載或傳說中的某些失實之處進行了訂正。這些研究成果對於今後的李自成研究會大有裨益。
關於李自成的祖籍、出生地和祖墳所在地、“行宮”等問題,在整個李自成的曆史研究中也許算不得重要的問題;但曆史與現實往往又有某種聯係,人們從現實的某種“需要”出發,會對曆史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盡管這些解釋中會包含著某些“合理”的因素,但是尊重曆史的真實性是每一個有曆史責任感的人的必要的品質。不論他是專業的曆史學家還是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幹部、群眾。某些個別問題得不到澄清,也許會涉及到對整個曆史過程的認識。關於李自成的史實,便由於一些傳說、演義的流傳而有意無意地造成了某些混亂,而這些混亂不是每一個關心李自成命運的人都可以分辨得出來的。尤其是對於李自成故鄉的人,可能會存在某種程度的“李自成情結”,這種“情結”甚至可能成為科學地了解李自成的障礙。
常福元同誌是李自成的故鄉人,他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就與曆史上的李自成有某種“瓜葛”。他從小住過18年的窯洞,就是當年曾任明軍副將艾萬年家的窯洞。艾萬年也是米脂人,他在與李自成部作戰中被殺,他的父親艾應甲則是當年李自成的債主。正是這個做過贛州府同知的艾應甲,把李自成“逼勒為寇”的。常福元同誌不僅住過艾家的窯洞,而且從艾家的後人那裏得到了許多關於當年李自成的傳說。這種從小形成的“情結”形成了他研究李自成問題的動力,促使他去查閱資料、尋訪故地、搜集傳說舊聞,得到了許多關於李自成問題的資料,成為他進一步研究李自成的基礎。
盡管有這樣的主觀因素伴隨著他對李自成問題的研究,然而常福元同誌對李自成研究的基本態度是尊重曆史的。他對所有的曆史文獻、地方誌書、傳說舊聞都采取分析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判別各種說法的可信度,這就使他在對李自成陝北史事的研究上取得了成果。例如李自成的出生地李繼遷寨在明朝應屬米脂縣雙泉裏,而非一些史籍所記的雙泉堡或懷遠堡;他的債主是艾同知即艾應甲,不是艾舉人,也不能解釋為“應服甲役”;崇禎九年李自成第一次回米脂時。所傳呼托事的知縣是溫應星,而不是崇禎十五年率眾掘李自成祖墓的知縣邊大綬:李自成起義的地點在米脂西部的西川,而不在金縣:米脂城北盤龍山上的古建築是真武祖師廟而非李過所修的李自成行宮,等等。
李自成祖父和父親的墳墓肯定是一個非常平常的平民墓地,但是它卻經受了不少的曲折遭遇。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起義已經形成勢不可當的規模,明朝政權中的某些人提出了挖掘李自成祖墳的辦法以圖控製局勢。這年的正月,米脂知縣邊大綬親帶丁夫到位於“三峰子山”這座“四麵山勢環抱,氣概雄奇,林木翳天”的墓地實施掘墓,事後邊大綬有詳細的“塘報稿”敘述其事並流傳至今。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第二次回米脂時,“戎馬萬騎,旌旗數十裏,祭祖於米脂”。當時,因墓已為官兵所發,所以李自成“乃築土封之,訪其宗人,贈金以去”。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進入米脂,屠殺了李自成的族人,再次破壞了這裏的墓地。那麼這個三峰子山究竟在何處?當年我們在米脂、橫山考察時,為尋訪李自成的祖墓和誕生地,曾經到過明朝屬米脂縣現已劃歸橫山縣的李繼遷寨,看到了當地群眾指明的李自成誕生的窯洞。這與許多文獻的記載是一致的。那麼當年被掘的李自成祖墓是否也在這附近呢?當地群眾都說這裏沒有三峰子山,也沒有李自成祖墓,盡管我們曾經懷疑過被當地人稱為“墳耳子”的山頭是否就是所謂的“三峰子山”。不過根據民國年間《米脂縣誌》的記載,李自成故裏和李自成祖墓都在米脂縣西北百裏武家坡鎮西又三十裏之三峰子山上。這個地名與邊大綬的記載是一致的。當地流傳李自成“生在李繼遷,長在長峁墕”的說法,這說明李自成小時活動的地方並不是一個,所以到了長峁墕就可以找到答案了。這一次調查,我們在米脂縣文物局趙學勇同誌的協助下到了橫山縣的武鎮,這就是縣誌上所說的“武家坡鎮”,鎮西三十裏確有一個地方叫“三豐則(子)”,現改名叫“山福宅”。我們想這個“三豐則”也許就是當年的三峰子山吧。但武鎮的一位幹部就是三豐則人,他肯定地說那裏沒有李自成祖墓,聽老人們講李自成祖墓在長峁墕。看來長峁墕我們非去不可了。但長峁墕離三豐則還有5公裏,離武鎮這裏就有20公裏了。武鎮的同誌說,近日下雨,山路被衝斷,汽車可能過不去。我們無奈隻好給長峁墕所在的石窯溝公社打個電話,詢問當地是否有李自成祖墓,得到的答複是“肯定不了”。這樣我們對這個問題可以說沒有得到最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