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策劃於2002年末,是為當時湖北分析文學研究的內容之一。時光荏苒,倏忽到了今朝,期間我本人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受教育部和湖北大學的派遣,前往日本東京大學進行日本美學的研究工作,回國前夕和之後父母的相繼逝世,令我傷痛至今。加之回來之後工作中的各種繁雜事務及其他諸多原因,一直延宕而拖遝直到現在,才算基本完成。感謝學校領導以及文學院諸位同仁的關心支持,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劉學明先生、王虹女士的鼎力相助,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湖北散文曆史悠久,而我們的研究著重關注純散文的研究,其他類散文的問題沒有納入到此次的研究對象之中,留待以後有機會做專題研究。關於湖北散文研究方麵的著述也是豐富的,除老一輩的塗懷章先生外,我的同仁聶運偉教授、劉川鄂教授、彭公亮教授以及《武漢晚報》的袁毅先生、《芳草》雜誌的錢鵬憙先生等都是關注散文、研究散文的行家裏手。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曾給予我諸多啟發。我的博士導師張玉能教授一直關注我的研究與寫作,諄諄教導,嚴格要求,慚愧的是我總是心有旁騖,沒有很好地完成早已應該完成的學業,心中歉意,耿耿於懷。

本書應該說是集體研究與智慧的結晶。陽燕博士不僅參與寫作了劉繼明張執浩和女性散文(葉傾城、麥琪)部分,而且在日常的學習研究中,我們也時時探討,相互參考。李漢橋博士也對本書貢獻最多,他不僅通讀編輯了全部書稿,撰寫了劉川鄂隨筆、沉河散文、三峽散文等相關章節,而且還為本書整理了多數作者的小傳及照片,為了整套文集的風格統一,某些資料隻好割愛暫存,待將來有機會再做研究時使用。我已畢業的研究生李煒、胡曉亞、龔婭麗、向柏樺、譚曉琳以及在讀的研究生劉琴琴、李晶晶、黃冬菊、周聖男都按照我的意見寫出了學者隨筆(王先霈、彭富春、李輝),以及胡風、聶紺弩、胡發雲、野夫、譚岩、席星荃、李建綱等人的散文相關章節的初稿並修改二稿,在我的指導下編輯了參考文獻和相關書目。文藝學專業的方青雲、徐敏、王佳、陳淩、劉永隆、吳卓、石若英、鄔家波、張光焱,現當代文學專業的陳靜、方瑩、關迪、吳剛、楊柳、楊豔平也參與了相關章節的寫作。在此說明並致謝!

【梁豔萍】

2011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