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罪孽深重,你們千萬不要學我呀!”
後來,王進從自己的經曆中得到了教訓,對自己的子女再也不溺愛了。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他把自己的罪過對孩子們說了,並且囑咐他們:
“我死了以後,掘一口深井把棺材用鐵鏈吊在半空,天地不著。等我的罪孽消盡,鐵鏈鏽斷,棺木落水,幽靈才得慰藉。”不久,王進在征戰中陣亡,他的子孫遵照他的遺囑,掘井係棺,建墓立碑,並稱之為“忤逆墓”。
這個故事足以給天下的父母一個很好的啟示。在我國,父母對子女溺愛的現象非常嚴重,甚至有些人都已經考上了大學還要父母去學校親自照看!真是可悲。長期生活在溺愛中的孩子,往往隻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隻知道愛己,不懂得愛人;長期生活在溺愛中的孩子,因受到嬌寵而嬌弱不堪、任性隨意、貪圖享受、缺乏獨立性與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能力。這樣的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完全缺乏獨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很難在社會中立足。在溫室中成長起來的小花,經不起外邊的風吹雨打。
鯉魚能否跳過龍門,化而為龍,靠的是自己的技能和本領。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孩子能不能站住腳,能不能開創一片自己的發展空間,靠的就是個人的能力,父母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孩子終歸要長大,要獨立,要有自己的生活,假如父母希望孩子有獨自麵對生活的能力,就要改變溺愛孩子的做法,磨煉孩子的獨立性。
成長鏈接:做一個“狠心”的家長
中國有一句古話:
“慣子如殺子。”這句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溺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過於溺愛孩子的父母,是不懂得科學教育方法的父母,有些家長明明知道溺愛子女的做法不可取,但是一來家裏的老人對孩子太過嬌寵,二來自己有時候也控製不住自己泛濫的溺愛之心,這種情況下,家長要怎樣才能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呢?
首先,家長自身要改變現有的教育觀念。孩子今後的路要靠他自己走,父母不可能什麼事都替他包辦,不可能永遠給他遮風擋雨,等孩子長大之後,一切問題都要靠他自己去解決。因此,家長要停止對孩子的過分溺愛,讓孩子及早地養成良好的獨立性。
相信孩子的能力。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做這個,不讓孩子做那個,生怕磕著碰著摔著,家長對孩子的擔心出於父母愛子的天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教育孩子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害怕孩子摔倒就不讓他走路,孩子摔倒了,把他扶起來,慢慢地他就能學會走路。因此,家長不要怕這個怕那個,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狠”一點,隻有這樣,才能鍛煉出孩子的獨立性,才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耐心說服老人。爺爺、奶奶和父母在思想、生活經曆以及受到的教育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老人看到新的生命自然歡喜,也希望將自己的愛全都交付給孩子,因此寵愛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家長要讓父母意識到溺愛的害處,家長可以先肯定老人對孩子的愛心,感激老人對孩子的無私付出。然後,給老人說明溺愛帶來的害處以及應當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一般情況下老人都比較通情達理,也肯於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任務。
讓孩子自幼確立“自己動手”的觀念。在日本,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不管是多小的孩子,都要背一個小書包。對這種現象,日本父母說:
“他們的東西應當自己來背。”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孩子比中國孩子獨立性更強的原因了。
如果老鷹始終保護雛鷹不讓它飛翔,它就永遠無法體會天空的壯闊;如果老虎保護它的孩子不讓它學習捕獵,它就永遠不會有百獸之王的威風。隻有放開雙手,讓它們去曆練、去學習,雛鷹才能夠鷹擊長空,幼虎才能夠虎嘯山林,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