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鹽 自古以來,鹽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無機元素,也是一種很好的調味劑。攝入過多的鹽對人類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如高血壓、心髒病、腎病和中風等;攝入過少會引起全身無力。在正常情況下,每日攝入鹽量最好在3~5克,合醬油20~30毫升,即可滿足機體需要。因此,提醒人們要從嬰兒時期就養成淡食低鹽習慣,這對成年後預防心腦血管病是有幫助的。凡長壽者大都有淡飲食的習慣,這也是“少鹽者長壽”的一個顯著證明。

8.睡眠 睡眠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養生法,通過睡眠可使人的精、氣、神三寶得以保藏和補充,使五髒得以休息,陰陽相互協調,從而恢複機體的平衡。一般成年人每天睡眠時間不宜少於6小時,過少則傷神耗精,但也不能太長,否則“久臥傷氣”。老人及兒童睡眠時間要適當延長,60~70歲平均每天睡8小時,70~90歲需要9小時,90歲以上需睡10~12小時。中老年人切不可過多的貪戀夜生活,並且要睡好午睡,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30~60分鍾為宜。

9.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這是至理名言,但是不能片麵理解,絕對不能理解為運動量越大越多,對身體越有益,這種認識是有害的。運動量過急過大往往容易破壞人體內外運動的平衡,抑製免疫係統功能,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嚴重“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經常不活動,終日四肢不勤,出門坐車,進屋坐沙發,這樣可使人發胖、缺氧,引起代謝功能紊亂,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危害生命的疾病。合理的運動是動靜結合,每天要堅持30~60分鍾室外運動。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理的運動項目,老年人最好是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每日活動達到稍有心慌的感覺即可使心血管係統得到鍛煉。

10.飯飯吃多少合適?吃飯問題看起來是個最簡單的問題,每日三餐吃飽就是,似乎沒有研究的必要。其實不然,細研其理與身體健康長壽密切相關,古今醫學家也都十分關注這一問題。美國生理學家卡爾邁在《人類生存的秘訣》一文中寫到“人類要想長壽,必須具備五個基本要素,其中一個要素即‘必須牢記,切勿飲食過量’”。中醫也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論述。實踐證明:人長期吃的過飽會使熱量過剩,脂肪堆積,形體發胖,容易造成消化液分泌供不應求,形成代謝功能紊亂,引起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危害生命的疾病。節食並非吃得越少越好,必須在保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等營養的基礎上,每次吃七八成飽為最好。青壯年及老年人食欲旺盛者,可在餐前喝杯水或多喝菜湯增加飽腹感,抑製食欲中樞的興奮,也可養成細嚼慢咽良好的進食習慣,這樣能有效地抑製食欲中樞興奮衝動而減少進食量,並且要一日三餐按時進食,本著早上吃好、中午吃飽(以八成飽為好)、晚上吃少的原則。

節食可有效地調整與衰老有關的細胞膜的退化,保護細胞膜的結構,同時能很好地保存許多能消除自由基的細胞酶和一些還原劑,同時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所以它能使人年輕,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