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中趣事,意味雋永。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一天,老友夏丐尊來訪。見弘一法師吃飯時,隻有一盤鹹菜。夏丐尊不忍問道:“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答道。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白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真是,名利得失一笑爾,人生鹹淡兩由之。
宗教是人類靈魂的寄托。人要有信仰,人的靈魂需要撫慰,宗教是個重要途徑。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那麼他的靈魂一定是荒蕪的,做事很可能沒有底線。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信仰,那麼這個民族一定是一盤散沙,到處充斥著自私自利。具有堅定信仰的民族,會穩固地團結在一起,會久遠地實現本民族共同的夢想。
一路打聽,一路奔波,奶奶帶著蕭劍終於來到少林寺。少林寺本打算不再招收俗家弟子,可是,當方丈了解祖孫二人的詳情後,仔細打量了蕭劍一番,摸了摸小家夥的胳膊腿,問他為什麼習武,蕭劍答道,保護自己,保護家園,方丈點頭微笑,見是塊練武的材料,便留了下來。
方丈把蕭劍交給了師弟釋妙空,讓蕭劍拜妙空法師為師。妙空法師現在是少林寺的首座僧,是方丈的副手,其任務是為全寺僧徒和外來學者講經說法。妙空法師文武兼修,文通古今中外,武貫禪林正宗。
妙空法師俗家出身於書香門第,父母是高校教師,受遺傳因素,妙空功課極好。妙空由外婆帶大,外婆卻是虔誠的佛教徒,因而妙空自小便與佛結緣。上高中以後,學校已經停課,妙空不願參加各個派別的文攻武鬥,執意要到少林寺學佛習武,父母很是開明,便應允了他。
(本段修改前:妙空法師俗家出身於書香門第,父母是高校教師。父母的死,讓他徹底悔悟,遂看破塵世萬象,帶上父母的骨灰,出家到少林寺。)
棲息少林的妙空,除了參禪禮佛,把所有精力用到讀書與習武上。妙空悟性極高,自學英、梵、德、日四種語言,不僅佛家經典撚熟於心,而且學貫中西。妙空到少林時,已是十七八歲,修習武功,略顯姍姍來遲。然而妙空極具慧根,沒過幾年,就領悟了少林武功“禪武合一”的精髓,拳術、劍術、棍術、槍術、刀術無所不能,尤其精通羅漢拳和達摩劍。
妙空收下蕭劍,見其動作麻利、思維聰敏,而且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決意好好培養自己這個徒弟。沒過多久,師徒二人便情同父子。
妙空讓蕭劍從洗衣、掃地等小事做起,無處不禪,把小事做好就是修行。同時苦練童子功,童子功是少林功夫的基礎。妙空從呼吸、運氣、用氣諸方麵嚴格要求,讓蕭劍把童子拜佛、朝天蹬、羅漢睡覺等幾個動作練到出神入化。童子功必須從兒童練起,蕭劍年齡尚可,再晚來兩三年,青春期一到,泄了精氣,就遲了。妙空就沒練成童子功,根基總覺沒那麼深厚。
基本功打牢後,妙空就開始教蕭劍拳術和器械,著重教羅漢拳和達摩劍。羅漢拳有佛拳之稱,共一百零八手,注重步法靈活,出手快、狠、準。達摩劍乃劍術中的精髓,為達摩祖師所創,講究劍如禪法,靜中生動,動中守靜,把握瞬間,禪定玄機。妙空要把自己多年的研修心得,悉數傳授給徒弟。
妙空給蕭劍傳授武功的同時,兼授文化知識。從閱讀開始,在師父引領下,蕭劍閱讀了大量書籍,眼界和胸懷大大開闊,積聚了一定的文化底蘊。另外,這孩子對數理化懷有濃厚的興趣,邏輯思維能力也較強,就是對學習外語,老是找不到竅門,光學習英語,就用了不少功夫,進步卻不大,妙空就沒敢再教其他外語。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轉眼,蕭劍已在少林寺呆了六個年頭,由當年的蓬頭稚子長成了英氣勃發的小夥子。一日,妙空讓蕭劍把奶奶叫來,對祖孫二人說:這六年中,蕭劍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已經掌握了少林武功的精髓,以後勤加演練,必有所成。文化課雖有所涉獵,畢竟不太係統。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時期,沒有文化知識將寸步難行,武功,隻能用來防身健體,靠一身武功走遍天下的冷兵器時代早已結束。建議蕭劍下山,到學校接受係統的文化課教育,可以從高中讀起。奶奶和蕭劍接受了師父的建議。
一個初夏的早晨,蕭劍拜別師父,拜別方丈,拜別朝夕相處的師兄弟們。妙空把師父留給自己的一把少林劍傳給蕭劍,囑咐蕭劍一定牢記少林戒律,切莫逞強好勝,切莫為非作歹。蕭劍俯首謹記。
師父,少林,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蕭劍想起徐誌摩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