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食品工業的概況(1 / 2)

輕工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食品工業更是生命工業,是一個最古老又永恒不衰的長青產業,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經過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快速發展,食品工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十五”時期,食品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自1995年以來,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持續9年位居工業部門之首,利稅持續10年位居各個工業部門之首,就業人數在工業部門中僅次於紡織業。我國食品工業對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的雙驅動下,我國食品工業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2005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0344.8億元,利稅總額3365億元,比2000年增長91.9%。

主要食品產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食品工業的產品結構趨於優化,有效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需求。

產品質量明顯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穩步提高。隨著國家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製定的規章,以及一係列以食品安全標準為重點的食品標準的頒布實施,食品企業的主體資格和生產經營行為得到有效規範,生產條件和經營環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衛生要求,產品質量穩中有升,各類產品抽檢合格率均呈上升趨勢,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集中度逐步提高。食品工業兼並、重組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骨幹食品企業發展壯大,成長起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名優產品的市場份額明顯提高。企業所有製結構呈多元發展態勢,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發展迅速。食品工業利用外資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食品工業50強中,已有30多家在我國開辦合資和獨資企業。同時,一批民營食品企業迅速成長,在食品工業中已具有重要地位。與2000年相比,國有企業比重降低近23個百分點,“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分別提高4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

食品工業區域布局漸趨合理,企業集群式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圍繞稻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甘蔗、果蔬、牛羊肉、奶、水產品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食品消費市場,初步形成一批食品生產企業密集區和多個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呈現出集群式發展的特色和較為合理的區域布局,如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加工產業帶,東北及內蒙古東部玉米、大豆加工產業帶,長江流域優質油菜加工產業帶,華東、中南、西南、華北及東北地區豬牛羊禽肉加工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乳製品加工產業帶,廣西、雲南糖料加工產業帶,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產品加工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