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水體汙染(1 / 3)

水體(water body)是江河湖海、地下水、沼澤、水庫、冰川等的總稱,是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它不僅包括水,還包括水中溶解物質、懸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

水體汙染是指一定量的汙水、廢水、各種廢棄物等汙染物質進入水域,超出了水體的自淨和納汙能力,從而導致水體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生物群落組成發生不良變化,破壞了水中固有的生態係統,破壞了水體的功能,從而降低了水體使用價值的現象。

一、來源

水體受到人類或自然因素的影響,感官性狀、物理化學性能、化學成分、生物組成等會發生惡化。汙染水體的物質稱為水體汙染物。我國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細菌總數100cfu/mL,總大腸菌群數3cfu/mL,尤其是大腸菌群數,表明了水體被微生物汙染的程度,是個很重要的控製指標。

另外,我國漁業用水對淡水域規定pH為6.5~8.5,海水為7.0~8.5,農田灌溉用水標準pH為5.1~8.5。當水體長期受酸堿汙染,就不能維持正常的pH範圍,既影響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動,造成水生生物的種群發生變化,導致魚類減少,又會破壞土壤的性質,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還會腐蝕船舶、水上建築等。

汙染水體的汙染源複雜,汙染物的種類繁多。各地區的具體條件不同,其水體汙染物的類型和危害程度也有較大差異。

從對食品安全的影響把水體汙染物分為三類:無機有毒物,包括各類重金屬和氰化物等;有機有毒物,主要為苯酚、多環芳烴和各種人工合成的具有積累性的穩定的有機化合物,如多氯聯苯和有機農藥等;病原體,主要指生活汙水、禽畜飼養場、醫院等排放於廢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蟲等。

從工程學的角度,水體汙染物主要有以下幾類:

(1)耗氧汙染物 指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質,主要來自於家庭汙水及某些工業廢水。耗氧汙染物進入水體,會導致其中溶解氧濃度急劇下降,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

(2)致病性微生物汙染 大多來自於未經消毒處理的養殖場、肉類加工廠、生物製品廠和醫院排放的汙水等。

(3)合成的有機化合物 包括洗滌劑在內的家用有機合成製品、農藥及許多合成的工業化學試劑。

(4)富營養化汙染 指水流緩慢、更新期長的地表水麵接納了大量的氮、磷、有機碳等植物營養素而引起的藻類等浮遊生物急劇增殖的水體汙染。一般將海洋水麵上發生富營養化現象稱為“赤潮”,將陸地水體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稱為“水華”。當總磷和無機氮含量分別在20mg/m3和300mg/m3以上,就有可能出現水體富營養化過程。

(5)無機化合物及礦物性物質 指從廢礦排水過程中形成的酸及汞和鎘等重金屬。

(6)沉澱物 指土粒、沙粒和從土地衝刷下來的無機礦物質的沉澱,或淤塞在水庫和海港底部的貝類動物和珊瑚。

(7)放射性汙染物 放射性礦石的開采和加工、核能發電站、醫院及核實驗是使水體受到放射性汙染的主要原因。

(8)熱汙染 從熱電站排出的廢水可能使受體水係的溫度明顯升高,從而使該地區的生態係統發生嚴重變化。

二、水體汙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水體汙染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通過汙水中的有害物質在動植物中累積而造成的。對食品安全性有影響的水體汙染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酚類汙染物

水體中的酚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含酚廢水,如焦化廠、煤氣廠、煤氣發生站、煉油廠、木材幹餾、合成樹脂、合成纖維、染料、醫藥、香料、農藥、玻璃纖維、油漆、消毒劑、化學試劑生產等工業廢水。一般含酚廢水灌溉濃度控製在50mg/L以下時,對作物的生長沒有什麼毒害作用,但可使作物產生異味,蘿卜、馬鈴薯等在收獲後易腐爛,不易保藏。

酚在植物體內的分布是不同的,一般莖葉類含量較高,其排列順序是:葉菜類>茄果類>豆類>瓜類>根菜類。

汙水中酚對魚類的影響是,低濃度時能影響魚類的洄遊繁殖,高濃度時能引起魚類的大量死亡。水體中酚的濃度達0.1~0.2mg/L時,魚肉會有酚味(有人稱為柴油味)。

2.石油汙染物

石油汙染物來自油田和煉油廠的工業廢水。石油廢水不僅對作物的生長產生危害,還會影響食品的品質。高濃度石油廢水灌溉土地,生產的稻米煮成的米飯有汽油味,花生榨出的油有油臭味,生長的蔬菜有濃厚的油味,人食用這種受到石油廢水汙染而生產的食品會感到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