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運氣當審常變歌與運氣推算應知應會大綱(1 / 2)

運氣當審常變歌

未達天道之常變,反謂氣運不相應,既識一定之常理,再審不定變化情,任爾百千雜合病,要在天時地化中,知其要者一言畢,不得共旨散無窮。

(原注)

近世醫者,皆謂五運六氣與歲不應,置而不習,是未達天道之常變也。時之常者,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也。日之常者,早涼、午熱、暮溫、夜寒也。時之變者,春不溫、夏不熱、暑不蒸、秋不涼、冬不寒也。日之變者,早溫、午寒、暮涼、夜熱也。但學醫者,欲達常變之道,當先識一定主客之理,次審不定變化卒然之情,然後知百千雜合之氣為病,俱莫能逃天時地化之理也。雖或有不應,亦當審察與天時何時、地化何化、人病何病相同,即同彼時、彼化、彼病而施治之,乃無差亥。此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也。為醫者可不於運氣中一加意耶?

(詳解)

至此,我們已經係統地學習了《黃帝內經》中運氣學說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內容。

學習了以上的知識,我們已經完全可以進行運氣的推算和預測了。

但是我們千萬不能犯機械的教條主義和片麵的形而上學的毛病,否則我們既使學會了運氣的推算也會鬧出笑話來。

所以《運氣要訣》中,專門在最後的一章歌訣,淳淳告誡學子們,人定要會審常知變,融會貫通,才能得運氣之要旨。

“未達天道之常變,反謂氣運不相應。”說的是一些人由於並沒有通曉天道的常與變的道理,卻認為五運六氣往往並不與實際情況相吻合,誤解運氣學說。

《黃帝內經》中雖然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紹運氣的複雜推算公式,但仍然同時又時刻不忘提醒學者要識天道,知常之變,不可一味機械推算。

《黃帝內經》中《六氣正紀大論》中說,天氣之運氣有順有逆,到來也有遲有快,地方極高之處,氣候自然涼一些,地勢較低之處,氣候又要熱一些,所以在運氣推算時,必須將這些實際情況考慮進去。

《五常政大論中》也說,地域有高和低的分別,氣有溫和涼的區別,高的地方氣候較為寒冷,低的地方又較熱。

又如張景嶽在《類經,運氣類》中說,應該知道天道有此理,但不能說理必如此。張景嶽自言學運氣推算之後,以此推演,十中有七八正好相應準確,但並不能說還有二三是運氣推算的失誤,隻能說人們還沒有窮天之道,隱微顯幽,得運氣真日。

考慮到地有高下,有南北東西中的不同方位,而人本身的體質也不同,如果以天才的敏銳將這些情況一一考慮進去,必然會使運氣預測百發百中。

例如同樣是水運太過為病,如果遇到一個身體屬性為太陽的人,則是強者有製,不一定非病不可。

又如同樣是火運太過為病,而如果遇到一個身體屬性為太陰的人,則是弱者遇扶,也不一定生病。

張景嶽說:“故善察運氣者,必當順天以察運,因變以求氣。”

“既識一定之常理,再審不定變化情。”這兩句,指知常識變之理。例如:

時之常,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日之常,早涼、午熱、暮溫、夜寒。時之變,春不溫,夏不熱,秋不涼,冬不寒。日之變,早溫,午寒,暮涼,夜熱。所以學運氣推算之人,要想通曉常變之道,應該先識一定主客之理,然後再審不定變化突然發生的情況。

“任爾百千雜合病,要在天時地化中。”指隻要明白了以上的道理,任你的病情如何複雜,百千雜合錯綜難辨,實際上都不能逃過天時地化的道理。

雖然在進行運氣推算時,也會遇到有推算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地方,但應當審查與天時的何時、地化的何化、人病的何病相同,即用同彼時、彼化、彼病而施治,絕不會出差錯。

也就是說,如果考慮到了運氣推算時具體的地點、方位、何時、何人等等修正值的情況,以及發生時特殊事件的修正值,那麼最後的運氣推算結果必當準確無誤。

“知其要者-言畢,不得其旨散無窮”指的是懂得以上的道理和運氣學說的要害所在,-言即可說清楚,不得其旨的人,必然摸不著頭腦,一筆算不清的糊塗賬。

運氣推算應知應會大綱

至此,我們對於《運氣要訣》已經完全而詳備地了解到了。僅此歌訣中的內容,已經能使我們在技術上能夠較為熟練地進行運氣的推算。

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在這一章中我們再一次總結運氣推算中關鍵的公式。

本章歸納的內容讀者應該熟記。可以這樣說,熟記了本章的內容提要,拋開書本之後,也能得心應手地進行運氣推算,而不會左支右絀,或現翻書查找了。

《運氣要訣》的精要骨幹如下:

一、幹支的陰陽屬性;陽天幹:甲、丙、戊、庚、壬。

陰天幹:乙、丁、己、辛、癸。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戊。

陰地支:醜、卯、已、未、酉、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