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曆史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寓所。一種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有其自身的傳統,傳統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它產生於民族的長期生活,成長於民族的反複實踐,積澱為民族的意識和指令,凝結成為民族精神,聚合成民族發展的動力。正如社會學家e.希爾斯指出的:“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製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曆史階段與另一個曆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並給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義。”傳統的價值與魅力正在於此,正如我們在曆史場景中所看到的,許多民族在走到曆史十字路口時,總是以正本清源、返本開新的路徑從傳統中獲得新的啟示和精神動力,從“東施效顰”的惑困中找到符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曆史事實表明現代化的陷阱原本不是傳統,而是對傳統的蔑視與拒斥。因此,傳統是文化的積澱,文明的積累,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本金”,是現代化的先期投資。傳統文化作為生產力的組成部分,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曆史前提與基礎,拋棄傳統,曆史的發展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此,我們要理性地處理好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及現代化的關係問題。
首先,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因循守舊,畫地為牢,不是複古泥古,更不是妄自尊大,盲目排外,而是發展、創新中的保護。因為文化本身不是靜止的,而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入而變化著的,運動著的。因此,發展與創新是傳統文化保護的最好方式與途徑。
其二,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墨守成規,因循坐誤,而是繼承、揚棄與發展中的文化傳承。同樣,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就無異於緣木求魚、水中撈月。
其三,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不是割斷曆史,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閉門造車,崇洋媚外。而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創新,是在開放、借鑒、學習中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文化隻有很好地繼承自己的優秀傳統,同時又能以開放的、謙虛的心態學習“他者”的優秀文化,才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永葆青春。
其四,要正確而理性地審視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人類已走過的發展曆程表明,現代化作為一種文化發明與特定的文化傳統存在很強的路徑依賴關係。現代化不是一個由甲到乙同質化的趨同過程,而是一個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具體的、多線的、異質的曆史變遷過程,是一個民族傳統合乎邏輯的必然發展。它表明現代化沒有超越特定社會傳統的先驗模式,亦沒有既定移植或照抄照搬的現代化模式,現代化都將被不同民族文化所解讀,任何民族的現代化模式都不能削足適履地裝進其他民族文化之中。現代化是傳統的自我創新,但這種創新並不是閉門造車,尤其在當今世界,開放借鑒已成為推動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外部動力。然而,如果沒有傳統自我創新的內應,僅憑“拿來主義”,就必然淪為“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現代化之旅就成為南轅北轍。曆史事實證明“傳統與現代性是現代化過程中生生不斷的連續體,背棄了傳統的現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現代化的傳統則是自取滅亡的傳統”。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獨特的生態環境、多樣化的民族傳統文化及其曆史背景都不同於中部地區和發達的東部地區,更不同於西方。因此,這就決定了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必然有一種另類現代性,這個過程既不是漢化,更不是西化,而是具有顯著區域特色、不同經濟文化類型、多元民族文化特征的多樣性的現代化模式。任何拋離少數民族自身傳統的現代化設計或獨辟蹊徑都是行不通的。
21世紀我們已步入信息化時代,人類以往的交往史都不如今天“地球村”裏不同國家、族群的人們如此親密接觸。如何寬容對待少數民族族群的文化,如何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就直接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機遇和挑戰並存,舊邦新命,繼往開來,這是我們麵臨的共同使命。人類隻有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之中才能夠創造美好的未來。
(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