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其他篇(11)(1 / 3)

二是將“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開辟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十五”期間,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把工作重點轉向增加農民收入,推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1478元提高到2004年的1852元。近年來,我們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著眼於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趟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子。一個是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提高農民的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使自發分散的勞務輸出和有組織培訓的大規模勞務輸出同時推進。另一個是按照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對57個縣的“四稅”上繳省財政的增量部分實行全額返還,進一步調動了縣一級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個是解決了曆史遺留的鄉鎮招聘幹部問題和鄉鎮公用事業經費不足的問題,既保證了鄉鎮政權的正常運轉,又調動了基層幹部抓發展的積極性。

三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技術進步,促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在特色,出路也在特色。在整個“十五”期間,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結構調整作為一個重大問題來抓,在大力調整所有製結構的同時,以科技進步為支撐,重點抓了產品結構調整。這幾年,我們對工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加大,用於更新改造的資金不斷增加,對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下決心推進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核心是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調整所有製結構,形成多元的投資主體。為此,2003年下半年,我們從下放省屬國有工業企業管理權入手,掀起了新一輪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的高潮。近兩年我們籌措了數十億元用於國有企業改革,最近又籌措了近3億元用於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使改革的力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大批國有工業企業通過改製和重組煥發了新的生機。我們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了農村稅費改革步伐,全麵取消農業稅和牧業稅,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文化體製、投資體製和行政審批製度的改革,著力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製機製性障礙。我們把推進產權多元化同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結合起來,從強化領導、落實政策、優化環境入手,通過國有企業改製、抓項目引進、啟動民間投資等多種途徑,使非公有製經濟有了較快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比重由“九五”末的24%提高到現在的36%。我們加強同各大銀行的聯係,搭建了不同層次的信用平台,對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證明,大刀闊斧地改革不適宜的體製和機製,積極培育和引進新的投資主體,大幅度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的比重,這是增強全省發展內在活力的必由之路。

五是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全麵進步。近年來,我們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重點推進經濟工作的同時,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電、新聞、環保、體育和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同樣認真研究,精心部署,促進了社會事業的較快發展。全省有64個縣區整體實現“兩基”目標,高中階段教育繼續加強,高等教育規模顯著擴大。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製體係基本有了雛形。

六是以改善人民生活為目的,認真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隻有做到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十五”期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來,我們將新增財力向“三農”、基層、困難群體和公共領域傾斜,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增加退休職工退休金,提高城市低保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在農村加快了扶貧開發進程,籌措更多的資金用於“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我們把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的關鍵,建立了以領導幹部為責任主體的信訪工作長效機製,對重大信訪案件實行省級領導包案製,對一些沉積多年的信訪案件由省委常委會直接研究處理,建立了信訪形勢通報製度和對工作後進市縣領導談話製度,扭轉了甘肅省信訪工作被動的局麵。我們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著力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係,有力地維護了全省治安大局的持續穩定。

總之,甘肅省“十五”期間的工作在許多方麵都富有開創性,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我們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五”計劃的主要預期目標,全省生產總值先後突破了1000億元和1500億元兩個大關,到2004年達到1559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突破了200億元大關,達到21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了100億元大關,達到104億元。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領導班子和廣大幹部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的結果,是全省各族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鬥的結果,更得益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