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衛生篇(21)(2 / 3)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管理和運行機製初步建立

各試點縣在組織管理、宣傳發動、籌資機製、基金管理與使用、衛生服務機構監管等方麵,初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並逐步規範、健全和完善,為全麵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積累了經驗。一是各試點縣(市)按照國家和省上的要求,均嚴格基金管理,做到了收支兩條線,在基金代理銀行開設了合作醫療基金收入和支出賬戶,基本做到錢賬分離,管用分開,封閉運行。二是農民就醫消費層次趨於合理。縣、鄉兩級衛生機構已經成為承擔農民住院治療的主要力量。三是各試點縣(市)堅持按標準選擇確定縣、鄉、村三級定點醫療機構,絕大部分縣實現了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現場報銷製度,部分縣還實現了縣外定點醫療機構和門診醫療費用報銷直報製度,極大地方便了參合農民就醫和及時享受到報銷補償。

四是各試點縣(市)逐步加大了縣、鄉兩級衛生機構,尤其是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建設,整體服務質量和醫療水平在不斷提升。

(四)農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是滿意的

截至2005年9月底,全省共有100.5萬參合農民得到4350萬元合作醫療基金的補償。參合農民的實際住院費用中,有28.1%得到報銷,人均住院補償600元。14個試點縣(市)對正常住院分娩給予了50~100元的補助,山丹、靈台等縣將部分慢性病納入報銷範圍,擴大了參合農民的受益麵。靈台縣從2003年試點一開始就把五保戶、二女結紮戶、90歲以上老人等特殊人群納入了救助範圍,通過民政、計生、扶貧等部門資助,解決了這部分人的個人參合資金。試點縣貧困人口參合率均在95%左右,高於試點縣平均參合率。民勤縣縣內、縣外住院醫藥費用報銷和門診醫藥費用報銷均實行了“一站式”報銷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參合農民。據會寧縣調查,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比例由參合前的40%下降到參合後的11%,因經濟困難應就診未就診的比例由46%下降到13%。總的看,農民的醫療負擔有所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有所緩解;同時,農民對醫療衛生需求明顯提高,住院就診人數顯著增加,農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開始增強。據對皋蘭縣、靈台縣等試點縣的現場調查,群眾滿意率達90%以上,高於國家對試點省的調查,表明這項製度在甘肅省深入民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之所以取得這些成效,是因為各試點地區始終做到了“三個堅持”。即堅持政府組織引導,農民自願參加,政府個人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這一性質和方向。堅持因地製宜,不斷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各試點縣區市結合本地實際,在醫療救助製度建立、信息網絡化建設、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完善藥品供應監管等方麵實施了一係列配套製度。堅持探索和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是一項新的製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在試點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兩年多來,各試點縣區市在基金籌集、基金管理、補償報銷、醫藥費用控製等方麵做了許多有益的嚐試,在符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切實解決了一些影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建立的突出問題。

目前試點工作中反映出的主要問題:一是籌資機製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籌資難度大,籌資成本高。二是經辦機構工作經費不足,管理手段落後,工作效率不高,不能適應工作要求。三是貧困醫療救助製度與合作醫療製度銜接不到位,籌集的救助資金量小,難以解決貧困人口的醫療救助問題。四是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和網絡不健全,提供衛生服務能力不足。五是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不夠,醫藥費用控製缺乏有效的措施。存在問題既有長期積累的問題,也有新出現的問題。同時也確實還存在農民的健康意識、互助意識不強和對農民的宣傳教育不到位的問題。需要各試點縣(市)從體製機製創新入手,集中精力,認真研究解決。

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目標和任務

2005年9月13日至14日,國務院在江西南昌召開了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是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專題研究新農合試點工作的重要會議。吳儀副總理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吳儀同誌強調,要按照國務院第101次常務會議關於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突破難點,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健康發展。明、後兩年要將試點縣(區、市)覆蓋麵分別擴大到40%、60%左右,爭取2008年將這一製度在全國推行。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統籌規劃,優先安排具備條件的貧困縣(區、市)開展試點;東部地區可進一步加快步伐。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提高到20元,地方財政也相應提高補助標準,同時將中西部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市轄區和東部部分省份困難地區的縣(市)納入中央財政補助範圍。要確保資金及時到位,並將增加的財政補貼主要用於大病統籌,最大限度地用到農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