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文化篇(21)(2 / 3)

四是要高度重視版權保護工作,堅決打擊侵權盜版行為。加大版權行政執法工作力度,要以打擊侵權盜版活動和提高全社會版權保護意識為著力點,堅持專項治理與日常監管相結合,標本兼治、整體推進,繼續做好版權服務工作,創造條件建立版權貿易和服務機構,積極開展版權管理方麵的社會服務和版權貿易工作的引導和管理。

(在甘肅省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甘肅省開展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的電視講話

(2006年6月9日)

國務院決定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我國“文化遺產日”,國家建立“文化遺產日”的目的是為了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共同保護我們的精神財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曆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文化遺產眾多,全省有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0000多處,莫高窟、嘉峪關關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全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0多處,有4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7座省級曆史文化名城、1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全省有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68家,國有館藏文物總量約42萬餘件,其中一級品文物3700多件、二級文物11000多件、三級文物近10萬件。甘肅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了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香包刺繡、麵塑磚雕、社火儺戲、祭祀禮儀、皮影木偶、花兒對唱、唐卡腰刀、高蹺鼓舞等民間民俗文化,它們以無形的非物質形態流傳於民間,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構成了甘肅特有的文化魅力,保持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這不僅是甘肅省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瑰寶。

多年來,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領導,健全法規,加大投入,強化保護設施,改善保護條件,先後公布了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健全了各級文物保護網絡,在全省初步建立了以省博物館為龍頭、市級博物館為骨幹、縣級博物館為支撐、行業和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具有甘肅特色的絲綢之路博物館體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麵,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聯席會議製度,全麵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積極向國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甘肅省已有21個項目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環縣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為全國首批10個保護試點項目。省政府也公布了甘肅省首批10個省級保護試點項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向全社會公示,征求各方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係初步形成。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物化成果,是我們民族悠久曆史的稀世見證,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反映曆史,承載文明,是展示和傳承中華文化、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方麵。當前,由於我國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甘肅省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也受到嚴重威脅。許多文化遺存,特別是古建築、古遺址、墓葬、石窟寺、曆史文化村(鎮)及風景名勝區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整體風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等違法犯罪活動還時有發生。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地區和農村,由於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後繼乏人,瀕臨滅絕。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同時,觀念滯後、體製障礙等問題仍然在不少地方束縛著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