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鼓勵社會參與,營造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良好氛圍
社會參與,就是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喚起全社會來關注、保護和挖掘民族民間文化。
首先,民族民間文化作為無形文化遺產,它具有流傳和發展的特點,它的創作主體是基層人民群眾,它生成流傳的舞台是田間地頭、村莊作坊,這使其又具有日常性、自發性、廣泛性、分散性、簡樸性的特點。因此,保護工作必須依賴廣大人民群眾。假如脫離了人民群眾,那就脫離了民族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脫離了保護的基礎。其次,要動員社會各界,整合社會資源,吸納社會資金,鼓勵個人、集體、民間組織乃至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和社團共同參與保護工作。第三,要在試點地區的中小學開設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課程,通過學校教育,加深少年兒童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識,從小培養熱愛民族民間文化的感情。
第四,要組織社會科研機構、高校、協會、學會的研究力量,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理論研究和隊伍建設,解決保護工作中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第五,要通過電台、電視台、廣播、報紙、互聯網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新聞媒體,宣傳甘肅省的民族民間文化,宣傳保護工作,營造保護氛圍。第六,利用甘肅省的文化資源優勢,舉辦活動、展覽,加強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宣傳與展示,增進全省人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第七,鼓勵企業、公司投資開發民族民間文化產品,加大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力度,促進民族民間文化價值的不斷增長,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融入新時代、新生活,找到新位置,活躍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用、休閑娛樂當中,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第八,加強省內外、國內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讓民族民間文化發揚光大。這樣,我們就可以調動社會各界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積極性,贏得各界的關注與支持,形成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甘肅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鞏固和推進“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工程
(2005年7月22日)
1998年初,國家提出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全國已通電行政村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和任務,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統一部署下,甘肅省開始實施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工程。
幾年來,在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廣電總局和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支持下,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廣電局等部門協調配合,努力工作,全省各級政府統一認識,精心組織,抓好落實,圓滿完成了甘肅省已通電行政村的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任務。到2004年年底,中央、省及各地各級政府共投入“村村通”建設資金1億多元,完成了6811個行政村的“村村通”任務,解決了400多萬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使甘肅省的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由1998年的73.63%和74.17%提高到現在的89.82%和89.77%,在甘肅省基本實現了國家提出的通電行政村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得到了國家廣電總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
第一階段“村村通”工程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由於沒有建立起確保“村村通”工程長期運行的有效機製,日常維護費用得不到保障,設備損壞後得不到及時修複,少數因經濟條件較差實行集中收看的行政村的收看場地、管理人員和電費得不到落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返盲”現象。同時由於甘肅省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目前還有24000個自然村,約390萬人口收聽不到廣播、收看不到電視,且這些自然村大多位於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及時聽不到黨和政府的聲音,無法了解國家的有關政策,製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較匱乏,阻礙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此,國家廣電總局決定從2004年起,在繼續做好鞏固已有“村村通”建設成果工作的同時,在全國啟動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對甘肅省來講,這是改變甘肅省農村廣播電視工作落後局麵的大好時機,也是進一步加快甘肅省農村廣播電視事業建設的一次難得機遇,標誌著甘肅省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工程的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