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摘用“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文中,在批判王明等人違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左”傾路線對革命形勢作出完全錯誤估計的同時,毛澤東闡明了作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對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應取的態度:“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人類曆史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但不認識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必然王國之變為自由王國,是必須經過認識與改造兩個過程的。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中國中去認識中國,又從認識中國中去改造中國,就不是一個好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接下來,毛澤東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將中國革命比作建房子,建房子就需要圖紙。而中國革命也需要有革命的圖樣。這些圖樣“就是我們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所得來的關於客觀實際情況的能動的反映。關於國內階級關係,關於國內民族關係,關於國際各國相互間的關係,以及關於國際各國與中國相互間的關係等情況的能動的反映。”而王明等主觀主義者的圖樣怎樣呢?他們的一切革命圖樣,“不論是大的和小的,總的和分的,都不根據於客觀實際和不符合於客觀實際。他們隻有一個改造世界或改造中國或改造華北或改造城市的主觀願望,而沒有一個像樣的圖樣,他們的圖樣不是科學的,而是主觀隨意的,是一塌胡塗的。”更可悲的是,他們不但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還妄欲甚至要引導一些人改造這個世界。這種情況是怎樣的危險呢?在這部分的最後,毛澤東摘用“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句古語作了解答,以此引起黨內高度重視,堅決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我幼年沒有進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校,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裏學來的。

名句溯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難點注解:

《論語》中各篇一般以第一段的前二三字作為篇名,《學而》是《論語》第一篇,含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麵,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入“道德之門”。宋代學者朱熹對此篇評價極高,以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上述引文大意是:孔子說,學習修身治國的學問,又能夠適時地實行,豈不是很令人欣喜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豈不是很快樂嗎?當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所建樹時,即使別人不知道,自己心裏也無絲毫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風範嗎?

摘用賞析:

為了從思想路線的高度對黨內曆次錯誤的根源進行係統總結,從1942年春天開始,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毛澤東在全黨範圍內發動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整風運動。

延安整風運動是一次深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運動,它最初的醞釀可以追溯到1938年9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根據黨內實際情況和整風運動的特點,毛澤東決定分三個階段開展這場思想大解放運動。其中,以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發表《整頓黨的作風》的主題演講為標誌,表明整風運動在黨的高級幹部中學習(即第一階段)的結束,掀開了在黨的各級幹部和黨員中(即第二、第三階段)普遍開展整風運動的序幕。

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整風的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關於主觀主義,毛澤東認為:主觀主義是一種不正派的學風,它是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是和共產黨不能並存的。關於宗派主義,毛澤東指出:由於二十年的鍛煉,現在我們黨內並沒有占統治地位的宗派主義了。但是宗派主義的殘餘是還存在的,有對黨內的宗派主義殘餘,也有對黨外的宗派主義殘餘。對內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內性,妨礙黨內的統一和團結;對外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外性,妨礙黨團結全國人民的事業。鏟除這兩方麵的禍根,才能使黨在團結全黨同誌和團結全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中暢行無阻。談到黨八股,毛澤東強調:黨八股是藏垢納汙的東西,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害人的,不利於革命的,我們必須肅清它。

毛澤東摘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在論述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的問題時。毛澤東認為,具體到黨內情況,黨內目前存在兩種類型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兩種主觀主義,都是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都是隻看到片麵,沒有看到全麵的錯誤方法論。要避免主觀主義帶來的錯誤,就必須使有書本知識的人向實際方麵發展,然後才可以不停止在書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麵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後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然後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才可以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