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毛澤東摘用“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意指:如果國民黨頑固派再做有礙國共合作之事,那麼,非但是中共方麵不答應,就連全國人民也會對他們的怙惡不悛忍無可忍。到那時,國民黨的主要敵人就不再是日本侵略者了,而是全體國民了。但如果國民政府能夠及時“亡羊補牢”,采納中共方麵提出的十二條正確意見的話,還不算遲,對國共合作的局麵仍有挽回之機。
中國共產黨從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局出發,提出的十二條善後辦法得到了全國各界以及國際輿論的理解與支持。此時的蔣介石,頓時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他隻好暫時放棄進攻,在國民黨第二屆第一次國民參政會上,宣稱“以後亦決無‘剿共’的軍事,這是本人可負責聲明而向貴會保證的。”毛澤東後來評論蔣介石的這個講話是“一種阿q主義,罵我一頓,他有麵子,卻借此收兵。”但實際上已經表明:國民黨以皖南事變為高潮標誌的第二次反共行動再次被擊退了。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老實說,我們的讓步是有限度的,我們讓步的階段已經完結了。他們已經殺了第一刀,這個傷痕是很深重的。他們如果還為前途著想,他們就應該自己出來醫治這個傷痕。“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這是他們自己性命交關的大問題,我們不得不盡最後的忠告。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776頁)
名句溯源: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出自《戰國策·楚策》:
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裏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裏,豈特百裏哉?”
難點注解:
《戰國策·楚策》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史實:楚襄王任用佞臣,專事享樂,不顧國政。大臣莊辛冒死諫言,襄王不聽。莊辛斷言秦不久必將攻楚,於是請求到趙國避難。五個月後,秦果真出兵攻楚,連克數城。襄王於是到趙國去請莊辛,以求對策。莊辛回答:“臣聽說過一句諺語:‘發現兔子以後再放狗去追並不算晚;羊丟掉以後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遲。’還聽說過去的商湯和周武王,以百裏之地而使天下昌盛。夏桀和殷紂雖坐擁天下之廣卻最終滅亡。現在楚國土地雖然狹小,但截長補短,還有數千裏,豈止一百裏而已?”楚襄王於是授予莊辛兵權,封陽陵君。莊辛不負眾望,很快收複了被秦國侵占的淮北之地。後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比喻事情發生錯誤或局勢處於劣勢時,如果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還不算遲,仍有扭轉局麵的可能性。
摘用賞析:
參見“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條。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老爺們既然完全不認識這個世界,又妄欲改造這個世界,結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腦殼,並引導一群人也碰破了腦殼。老爺們對於中國革命這個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卻妄欲充當人們的向導,真是所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了。
名句溯源: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出自《世說新語·排調》:
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顧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桓曰:“白布纏棺豎旒旐。”殷曰:“投魚深淵放飛鳥。”次複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難點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