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下旬,國民政府非但不圖扭轉抗戰節節敗退的被動局麵,反而加緊封鎖陝甘寧抗日根據地,準備掀起新的反共高潮。此時的斯諾,正準備去陝北延安與毛澤東探討“論持久戰”的問題。麵對強大的封鎖,無奈之下,他隻得以“工合”國際委員會代表的身份,通過種種關係才得以輾轉到達目的地,與毛澤東再次相逢。

斯諾此次在延安訪問了十多天。其間,毛澤東和他有過兩次談話。在24日談話的一開始,斯諾就告訴毛澤東,他在重慶聽到一些國民黨人士對於抗戰政治基礎的解釋就是“現在沒有什麼統一戰線的問題,中國隻有一個合法的黨——國民黨,一個合法的政府——國民政府。‘邊區政府’都是完全非法的,終久必被取消。”對國民黨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毛澤東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反駁。他說:“中國早已有實際上的統一戰線,在大多數人民的心中、口中、文字中、行動中,也已有了名義上的統一戰線,這就是說,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口中、文字中、行動中,已有了名義上與實際上的統一戰線。”他還幽默地將那些不承認統一戰線存在的人比作魯迅筆下的阿q,對斯諾說:“在一小部分人中間,他們也許實際上承認了統一戰線,而在名義上卻是不願承認的,在他們的口頭上與文字上是沒有什麼統一戰線的。我們從前對於這些人的這樣一種態度,稱之為阿q主義,因為在魯迅先生小說中所描寫的那個阿q,就是天天說自己對、自己勝利,而人家則總是不對、總是失敗的。”為了說明這種精神的危害,毛澤東又舉了希特勒的例子。希特勒不承認有蘇聯這個國家,隻認為這是個名稱,但最終卻發現實際上存在這個國家,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實。接著,毛澤東摘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說明:國內的某些人,之所以無視統一戰線和共產黨合法地位的存在,其實不是沒有能力看不見,而是不願看。但最終,這些充當著阿q角色的人,終將會有像希特勒一樣受了教育而發生某種覺悟的時候,終究會有接受統一戰線存在的事實。

出於維護抗日統一戰線大局的角度出發,毛澤東認為斯諾轉述的話,大多數有良心有誠意的國民黨員都不會那樣說的,因為他們都是懂得抗戰第一、團結第一的人。至於作為國民黨黨魁的蔣介石,更不會講。因為“第一,蔣先生是一個政治家,他不但有政治常識,而且懂得更多的東西。第二,蔣先生是抗戰領袖,他不應該說這樣的話。第三,他如果說這樣的話,豈不是與他從前的話相矛盾嗎?”當然,如果蔣介石真的講了的話,就請他改正。這裏,毛澤東又摘用“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論語》中的名言,勸說如果真犯了錯的蔣先生不要害怕錯誤,隻要能真心悔改,一定還會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

毛澤東同斯諾的這次談話,使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抗戰前途和中國社會有了更為深切的認識,毛澤東深邃、幽默的談話風格也給他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古人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蔣先生如果真的說了這樣的話,那實在是他的過錯,是一個全體共產黨員皆不能忍受的過錯,我們一定要請他更正。

名句溯源: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出自《論語·子張》: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難點注解:

《論語·子張篇》主要記載孔子的弟子探討求學求道的言論。子貢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上述引文大意是:君子的過錯,就好像日食和月食:有了過錯,人人都看得到;改正錯誤之後,人人都景仰他。“食”通“蝕”。

摘用賞析:

參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條。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封建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製度,是進了曆史博物館的東西了。資本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製度,已有一部分進了博物館(在蘇聯);其餘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快進博物館了。唯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製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名句溯源: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出自晉·李密《陳情表》: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曆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難點注解:

李密(223—287),一名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三國蜀晉間文學家。早年孤,母何氏改嫁。祖母劉氏,躬親撫養,密奉事以孝聞。後主時,曆任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等職。晉滅蜀後,李密成了“亡國賤俘”,在鄉間講學。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劉氏年邁無人奉養為由固辭不受,並作《陳情表》呈送晉武帝,陳述四方麵內容:第一部分,敘說自己家庭不幸和祖孫相依為命的情形;第二部分,感謝朝廷對自己恩遇有加,自己卻因祖母無人供養無法奉詔,身陷兩難境地;第三部分,講述自己從政經曆和晉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綱領,表明因奉孝而不能出仕的無奈,以打消晉武帝的顧慮;第四部分,闡明陳情的目的——“願乞終養”,先盡孝後盡忠。全文情真意切,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所陳之事,發自肺腑,入情入理。就連晉武帝這樣的虐君閱後也深受感動,慨然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將兩者相提並論,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說法。《古文觀止》有“至性之言,悲惻動人”的評價。由於此文的流行,“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也被後人轉化為一組並列成語使用,形容人或事物處境危險或即將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