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宇宙比作海洋,那麼星係就好比是島嶼,宇宙島的概念就這樣產生了,它是對星係的另一種稱呼。
16世紀末,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推測恒星都是遙遠的太陽,並提出了關於恒星世界結構的猜想。到了18世紀中葉,測定恒星視差的初步嚐試表明,恒星確實是遠方的太陽。這時,就有人開始研究恒星的空間分布和恒星係統的性質。1750年英國人賴特為了解釋銀河的形態,即恒星在銀河方向的密集現象,就假設天上所有的天體共同組成一個扁平的係統,形狀如磨盤,太陽是其中的一員。這就是最早提出的銀河係概念。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中,發展了賴特的思想,明確提出“廣大無邊的宇宙”之中有“數量無限的世界和星係”,這就是宇宙島假說的淵源。
在賴特和康德前後,還有許多天文學家都發表了同樣的見解。可是,當時人們把銀河星雲和河外星雲(即星係)都當作星係,而且對銀河係本身的大小和形狀也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宇宙島這個假說在170年間有時被承認,有時被否定;直到1924年前後,測定了仙女星係等的距離,確鑿無疑地證明在銀河係之外還有其他的與銀河係相當的恒星係統,宇宙島假說才得到證實。
宇宙島這一名稱,據考證,最初出現在德國博物學家洪保德的著作《宇宙》第三卷中,因為它形象地表達了星係在宇宙中的分布,後來就被廣泛采用。另外還有“恒星宇宙”和“恒星島”等名稱,都是“宇宙島”的同義語。
宇宙島,是人們對星係極其形象的稱呼。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膨脹過程中,分布不均勻的物質受到引力的作用逐漸聚集而形成一個個星係,即宇宙島。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宇宙中有無限多星係的觀點,這就是宇宙島假說的淵源。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看到許多霧狀的星雲,便猜測它可能是由很多恒星構成的,隻是離得太遠,人們無法一一分辨出。後來,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許多星雲可分解成恒星群,而另一些星雲無法分解,於是他提出了星係並非宇宙島的觀點。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經過精確的測量和論證,才把河外星係定名為宇宙島。
197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奧尼爾博士發表《宇宙移民島》一書,描繪了向宇宙空間移民的宇宙城的建設方案。他設想在宇宙空間中的地球和月球引力所及的範圍內,建設巨大的宇宙移民島,成為人類移居的第二故鄉。
這種宇宙島在太空中以一定速度旋轉,產生向心力以模擬地球的重力。島內培植土壤,加上入射的陽光,形成人造生態係統。宇宙島上的活動依賴太陽能,充分利用失重狀態和日光,建立宇宙工業,成為宇宙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