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斷膨脹的宇宙(1 / 1)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所有星雲都在彼此互相遠離,而且離得越遠,離去的速度越快”這樣一個天文觀測結果,得出結論認為,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星係彼此之間的分離運動也是膨脹的一部份,而不是由於任何斥力的作用。

為什麼說星係之間會越來越遠呢?直接的證據就是光譜的紅移。光也是一種波,同聲波一樣,也具有多普勒效應。天體朝向地球運動,它發出的光的波長變短;背離地球運動,光的波長變長。不同的波長對應不同的顏色。光的波長變長,顏色向紅色一端偏移;波長變短,顏色向藍色一端偏移。前者被稱為“紅移”現象,後者被稱為“藍移”現象。

在實際觀測中,星係的光譜上夾雜有好些暗線,稱為吸收譜線,它們是天體所含有的各種元素吸收了對應位置的色光所留下的空缺。一般來說,每種元素都有各自的特征譜線,天文學家把觀測得到的某個天體的光譜與標準光譜進行對比,不難發現某種元素的吸收譜線與其本來應該在的標準位置的偏移,從而根據多普勒效應推斷出該天體的運動速度。哈勃測量的結果發現,遠處星係的吸收譜線普遍向紅端偏移,而且越遠的星係紅移量越大,也就是說遠離地球的速度就越大。

此外,美國天文學家還首次直接觀測到了一顆“造父變星”的直徑變化,從而更精確地測量各星係與地球的距離,推算宇宙的膨脹率。“造父變星”是亮度會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一類恒星,北極星就是其中之一。據認為,這類恒星會像做“深呼吸”一樣不斷膨脹與收縮,產生光變。觀測發現,“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與其真實亮度即絕對光度有關,因此從地球上觀測到的亮度同它們與地球的距離相關。如果得知一顆“造父變星”與地球間的確切距離,利用其他“造父變星”的絕對光度數據,就可以推算出這些變星的距離,從而確定它們所在的星係與地球的距離。而星係距離正是計算宇宙膨脹率的基礎。

美國加州工學院帕洛瑪天文台的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采用“光學幹涉測量”技術,使兩台小型望遠鏡發揮一台大型望遠鏡的效果,直接觀察到了“雙子座澤塔”造父變星的膨脹與收縮。“雙子座澤塔”是迄今發現的最亮的造父變星之一,離地球約1000光年。利用它的尺寸變化與亮度數據,就能直接計算它與地球的確切距離。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成果就是宇宙膨脹理論,從而表明宇宙正在膨脹!

知識點

紅移現象

複色的光通過棱鏡等分光儀後,能分解出許多單色的光。這些單色光按照波長的大小順次排成的光帶,叫做“光譜”。日光的光譜是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紅色光的波長最長,紫色光的波長最短。如果一個天體的光譜出現向紅波端位移,天文學上就稱之為“紅移”。

通常認為一顆恒星發出的光線的光譜向紅光光譜方向移動,證明它正遠離我們而去。由於這一現象最早是由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的,人們便將這一普遍規律稱為“哈勃定律”。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天體,它在照相底片上具有類似恒星的像,但它的光譜顯示,它不是恒星也不是星雲,而且還會發射出很強的無線電波。後來,天文學家把這類天體叫做“類星體”。它的顯著特點是,正在以飛快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因此具有很大的紅移。

這類天體距離我們都很遠,大約在幾十億光年以外,甚至更遠。盡管距離遠,可看上去它的光學亮度卻不弱,比正常星係亮1000倍,可謂宇宙間最明亮的天體。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是一種難解的天體,它具有許多奇特的現象,如紅移之謎,超光速的移動,如果能解決關於它的所有問題,我們在天文學上的認識將向前跨越一大步。

延伸閱讀

寒冷的宇宙空間

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的溫度大概有10000億攝氏度以上,可是,現在宇宙空間的溫度已經低到-270℃。攝氏零度的水會結成冰,-270℃可真算是冷極了。

為什麼宇宙空間這麼寒冷呢?因為宇宙現在正在膨脹。由於氣體有一種性質,它在膨脹的時候,隻要不給它加熱,它的溫度一定降低。這樣一來,宇宙空間的溫度就越來越低了。但是,這個溫度是星係與星係之間的空間溫度,不是說宇宙中什麼地方都是這樣。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太陽上,在恒星上,溫度都是很高的,有幾千攝氏度,甚至幾萬攝氏度。

可是我們知道宇宙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它還在不斷變大,雖然有那麼多發光發熱的天體,可宇宙空間顯得還是太空了。盡管有那麼多恒星在發光發熱,卻不能抵擋住宇宙之間的黑暗和寒冷,哪怕是把那裏的溫度升高1℃都辦不到。現在宇宙還在膨脹,將來宇宙也許會收縮。到那時,宇宙的溫度就會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