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病因及死因的變化,自我保健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它的內容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豐富。
1.自我保健與改善生活方式
據同濟醫科大學社會醫學研究室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華北、東北等區19個城鄉點的調查表明,死亡因素屬於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的,在心髒病中占45.70%,在腦血管病中占43.26%,在惡性腫瘤中占43.64%。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過量吸煙、飲酒、偏食、飲食甘脂過多、喜吃鹹菜、少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等,這些都能使機體受損,或使患病者症狀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關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馬勒指出:“花很多錢建一個心血管醫院好呢還是使群眾懂得不吸煙避免心血管病好?是把吃的學問傳授給千家萬戶好呢,還是任其吃甘咽肥,然後得心血管病、糖尿病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複雜的醫療技術都重要。初級衛生保健組織的任務,就是要向群眾宣傳什麼是有益健康的因素,什麼是有害健康的因素,讓群眾自己來保護自己的健康。”
馬勒博士這種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歸結於宣傳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歸結於自我保健的認識,是在總結了不少國家的實踐經驗後得出的結論。
2.全球衛生保健發展的新趨勢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采取社會醫學措施,開展自我保健活動,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取得了顯著效果。如美國自1968年以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下降了30%;日本胃癌發病率占世界第一位,從60年代以來逐步下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心血管病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奈斯比特說,美國人有一半參加不同形式的體育鍛煉,有500多家公司有專職指導員負責大眾健身活動。美國保健食品的銷售額從1970年的1.7億美元發展到1981年的20億美元。1965年以來,美國成年男子吸煙人數下降了28%。
上述一串數字向人們顯示:人們要想保障身體健康、祛病長壽,不應僅僅依靠醫療衛生機構,更重要、更有普遍意義的是,改變自身有害的生活方式,選擇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開展自我保健活動,這既是現代全球衛生保健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有利於“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戰略目標的實現;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尤其是我國衛生資源不足。一些地方出現看病難、住院難的現象,開展自我保健,有利於緩和看病難、住院難的問題。
3.自我保健要發揚中國特色
在我國開展群眾性的自我保健活動,要發揚中國的特色和優勢。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指出衛生保健、預防疾病的重要意義。《黃帝內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書中還把積極預防疾病的醫生稱為“上工”,即最高明的人。中醫和其他學者留傳下來的養生術、武術、氣功導引和食物療法等,也已為廣大群眾在自我保健活動中予以掌握和運用。現在,武術、太極拳等不僅在中國廣大群眾中享有盛譽,在紐約、巴黎、日內瓦、東京等地也被不少人作為自我健身術。
4.如何開展自我保健的活動
要廣泛地開展自我保健活動,首先要讓人們掌握科學的保健知識否則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有害自身健康。譬如,有些農民富裕起來,誤認為吃精米、白麵、肉、蛋、糖,就是營養豐富,他們改變了過去吃點粗糧和多吃新鮮蔬菜的習慣,結果日子長了,不僅沒有實現健身壯骨的願望,反而被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纏上身。所以,人人掌握衛生科學知識是實現自我保健的根本。而要想人人掌握衛生科學知識,醫療衛生機構、廣大醫療衛生人員,以及報刊、電台、電視台等部門必須重視宣傳衛生知識。尤其是衛生醫療人員,要對廣大群眾自我保健活動和出現的新問題加強指導,不斷提高群眾自我保健的質量。
開展群眾性的自我保健活動,無須大量投資就能使人民獲得實惠。各地衛生部門領導同誌既應看到建設大醫院和充實高、精、尖醫療設備的重要意義,也應看到開展自我保健活動這個利民利國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