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誌藏

姚燮(1805~1864),北侖小港人。晚清文學家、畫家。字梅伯,號複莊。道光十四年(1834)考中舉人。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工詩畫,尤善人物、梅花。一生足跡遍及浙東、浙北、蘇南一帶。著有《今樂考證》、《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複莊詩問》和《複莊駢儷文榷》等。姚燮是我國近代文化史上傑出的文學藝術家,在詩壇有“浙東杜甫”之稱。

姚燮自幼在詩的環境中長大,周歲識字,五歲會詩。他童年所寫的《燈花詩》,深受父輩詩友讚賞,可說是個早慧的孩子。姚燮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不僅在詩、詞、駢文等文學領域有成就,而且對經、史也頗有研究,並且善於繪畫,對畫的鑒賞水平也很高。二十二歲時,進縣學為“秀才”,此後十年,他經常出門漫遊,蹤跡遍及浙東、浙北以及蘇南一帶。

姚燮雖然才高學富,在科場上卻很不得意,道光十四年(1834)中舉後,五次上京考進士,次次落第,以後他便絕意仕途,在家坐館教學,發奮著述。

姚燮對梅花情有獨鍾。他的一生,大約畫過三千幅水墨梅花。姚燮認為,欲畫好梅花,畫家本人應有寒梅氣節。所以他畫的梅“回筆故作倔強技,千丈而落有石勢”,風格雄健,氣勢不凡,“巨幹繁花,氣體雄健”,也充分表現了他自身的氣質。在浙東民間,有一則姚燮拋楊梅核畫梅花的故事:有一年,正是楊梅成熟時節,姚燮應邀到朋友家畫畫。朋友鄭重其事,把書齋裏的舊窗簾撤下,換上新置的白色絲綢窗簾,著意營造幽靜的作畫環境。落座後,姚燮一邊品茗,一邊吃楊梅。忽然,姚燮把一顆顆吃剩的楊梅核,往窗簾上拋擲。接著,姚燮叫友人取下窗簾,鋪展在書案上,笑盈盈地挽起袖管,信手把筆,點點染染。在友人驚奇之際,一幅梅花圖完成了。

富有藝術才華的姚燮,還善於教書育人。有一年,姚燮家裏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年輕流浪客,此人名叫任熊,家在本省蕭山。任熊慕名想拜姚燮為師,一路靠賣畫,從蕭山流浪過來。熱情好客的姚燮不以衣冠取人,與任熊交談後,感到後生藝資聰穎,詩、書、畫也到了一定境界,是個很有前途的藝術人才。於是,他讓任熊在自己家裏住了下來,衣食相待。任熊每日在姚家的“大梅山館”學習詩書畫,深得姚燮指點。資質聰穎的任熊,有了名師的指點,如魚得水,詩書畫水平日日見長。就這樣,任熊在姚家一住兩個多月。後來,任熊在大梅山館,還為姚燮的詩配上畫作,叫作《姚大梅詩意圖》,總共有一百二十幅。姚燮看後,認為詩畫意境十分切合,不禁大為讚賞。任熊擅長線描人物,最後成為清代晚期著名畫家和“海派”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