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手術失敗,未查到裂孔和不適當墊壓,占失敗的76%。因此,一定要正確了解手術失敗的原因,即首先確定它的輪廓以及它的孔源性來源。
手術失敗的2個主要原因,即10個失敗中的8個,如果找到未查到的或滲漏的裂孔,可準確確定並用最小量眼外手術矯正。
14.4.3第3類手術失敗:“一定有牽拉”
最後一類“一定有牽拉”占原發性墊壓手術後手術失敗原因的20%有17個脫離或占所有失敗的19.5%,即10個失敗中有2個是由於可能的牽拉。牽拉可采取以下的形式:①“不活動的”視網膜;②引起已墊壓的裂孔再脫離的繼發星狀皺褶;③發展成廣泛的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14.5結論
在分析用節段性墊壓、不放液的752例手術失敗的脫離中,最令人吃驚的發現是,76%是由於未查到的裂孔或對裂孔支持不適當引起的。這個失敗的原因很容易診斷和糾正。糾正的手術可以再次應用目的在於封閉裂孔、代表最小量眼外手術的局部墊壓。這種並發症少的手術在10個手術失敗中有8個是可行的。
因而,由你來決定:
分析準備再手術的脫離,確定失敗的原因,尋找未查到的裂孔。
選擇使裂孔複位、並發症最小的適當手術。
當檢查有凸起輪廓的手術失敗時,最重要的診斷是確定前次手術後輪廓有否改變。這個發現將幫助你定位未查到的裂孔,然後局部墊壓封閉。
因此:
當在手術失敗找到未查出的裂孔時,這並不預示壞的預後。
而是意味著你還可以用小的眼外手術頂壓這個裂孔。
因此,不要因為“可能有更多的未查出裂孔”最好去尋找它們或因為它是準備再手術的手術失敗而反應過度。
不適當的墊壓是失敗的第二個常見原因。這是相對容易決定和糾正的,因為你已經知道什麼不起作用。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已相信玻璃體內氣體壓縮玻璃體皮質,在孔源性脫離中它已經脫離(少有例外,如鋸齒緣離斷),它傾向於在視網膜表麵附著、增生,引起PVR,並使裂孔脫離當然,隨意將氣體注射作為再手術,有時會使視網膜複位,但隻有在不存在另一個裂孔時。
當然,即使當討論玻璃體切除術作為脫離的初期手術時,最後的陳述,即隨意的玻璃體切除術可能是因為而失敗,是難以接受的。不過,你可能仍會想起你計劃再手術以前的陳述。相反,我更願意讓你記住以下考慮:
記住在長期過程中,這對眼和將來的視功能是有益的。同時你回想用這種最小量眼外手術,你不會威脅眼的預後,因為如果不成功,你可在任何時候將治療轉換成更具侵入性的手術。
正如你所經曆過的,最困難的是評價是否有很真實的玻璃體牽拉,如果你不能用超聲或活體顯微鏡確定它。魯玻璃體手術作為再手術的適應證是:―如果視網膜裂孔不能在孔源性脫離中用墊壓、甚至被環紮抬咼後所封閉。
或者如果廣泛的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已形成。
但記住,作為手術失敗的修複,玻璃體切除術代表一種例外。
不應代表再手術的常規手術。分析失敗手術後,讓我給你下列指南作為你臨床實踐的檢查表。
14.6作為最小量手術的在手術檢查表
失敗手術的再手術的檢查表:
如果有另一個歸於孔源性脫離輪廓的裂孔,查到並閉合裂空。
如果殘餘的孔源性離指示有不適當的墊壓,矯正墊壓。
如果在墊壓上複位後的馬蹄形裂孔開始再脫離,抬高墊壓或增加環紮。
如果盡管高的放射狀墊壓或附加的環紮抬高墊壓,馬蹄形裂孔還不能閉合,就肯定你沒有忽略它上麵的另一個裂孔。決定進行玻璃體切除術。
如果有伴C1或C2的脫離,首先試著金壓裂孔。
如果伴有廣泛的脫離,施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
如果盡管仔細診斷,你還是不能發現由手術失敗的凸起輪廓指示的漏掉的裂孔,不要反應過度,而應,術前和術中在可能的區域尋找裂孔:
如果未發現裂孔,在可能區域放置節段性外墊壓。
或根據診斷性氣泡決定:修用下降時相,也可用上升時相,如果你仍不確定裂孔的子午線。
如果用診斷性氣泡不能查到裂孔,不要依賴你將在玻璃體手術中通過所謂的條紋現象查到裂孔的事實:
記住一定有一個微小的裂孔,由它而來的條紋現象是不會形成的。
如果最後你仍相信由於凸起肯定有另一個裂孔。
這些是當你麵再次手術的挑戰時,我想提供給大家的竅門。
因為這裏也是:“少即是多”。
作為初期手術已推測的那樣,對於再次手術也如此:
1個小的再次手術複位視網膜,比1個大手術好,
2個小的再次手術,比1個大的手術好。
這在考慮再次手術眼的長期視功能、特別是當知道我們的病人壽命延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