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坡之變
英宗崇尚儒學,大興“漢法”,任用漢文化素養較深的拜住為相,同時又不斷削弱守舊勢力的力量,推進漢化的進程。但隨著漢化的深入,反對力量也漸漸彙集到以鐵失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的麾下,對抗英宗的漢法政策。至治三年(1323)八月初,英宗南還大都,在上都南麵的南坡(距上都30裏)駐營,鐵失等守舊派調集所管轄的軍隊,發動兵變,將英宗大帳包圍。鐵失先殺中書省右丞相拜住,再殺英宗,後世稱之為“南坡之變”。繼位的泰定帝實際上是保守的草原遊牧貴族集團利益的代表。這反映了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漢化和反漢化的激烈衝突。
馬克思曾經指出:“在長時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後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也就是說,不管落後的征服者願不願意,客觀上他都會被先進的文明所同化。因此,不管元朝中後期反漢化的鬥爭如何激烈,元朝推行漢法政策是曆史的必然趨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是尊奉孔子。忽必烈雖采取過一些崇儒措施,但對孔子沒有特加尊崇。成宗即位後,下令尊崇孔子,稱“孔子之道,垂寬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尊奉。”武宗即位後,又稱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超過了曆代王朝對孔子的尊奉。仁宗時,命令國子監劉賡到曲阜,以太牢(牛牲)祭祀孔子。皇慶二年(1313)又以宋儒周敦頤、程顥、張載、司馬光、朱熹等從祀孔廟。次年又封孔子第五十三世孫襲封衍聖公,以表明對儒學的尊崇。
其次是正式實行科舉。早在世祖忽必烈時期,朝廷便圍繞科舉的行廢問題展開討論。一直到皇慶二年(1313)中書省上言實行科舉,以經學取士。這年十一月,仁宗才下詔正式開科取士,規定各地推舉年25歲以上的舉人經鄉試後,次年二月在禮部會試,然後禦試,以後科舉每3年開試一次。科舉考試內容以《大學》、《中庸》、《論語》、《詩經》等“四書五經”為主。與前代相比,元代科舉在考試程式和內容上都有一定的發展和完善。元代開科取士,在政治上多少滿足了漢族知識分子要求廣開仕途的願望,也使漢文化在蒙古人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最後是編纂和刊刻書籍。漢文化造詣比較高的文宗圖帖睦爾即位不久,就創設奎章閣學士院,專門研究鑒定書畫,同時又設藝術監,負責校正、刊刻儒家書籍。從天曆二年(1329)年到至順二年(1331)文宗組織一大批文人,編纂了《經世大典》,是一部集元朝典製之大成的著作。順帝時,又編纂金、宋、遼三史,另又修訂《大元通製》,書成更名為《至正條格》,這是元朝在漢化道路上取得的最後一項比較大的成就。
二元格局
盡管元朝中後期陸續取得了一些漢化成就,但由於守舊勢力的阻礙,使元朝的漢化呈現出二元格局的特點。大量不適應漢地情況的蒙古舊製繼續存在,主要有下列內容:
1.投下製度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便將占領地的俘虜賜給將領和貴族。忽必烈建國後,蒙古草原和漢地都分設投下製。投下民戶為主人服勞役、兵役。忽必烈滅南宋後,又增撥江南各地人戶封給諸王、後妃和勳臣。此外,他還以歲賜的名義,每年賜給王子、後妃和勳臣許多投下民戶。名義上,投下的民戶都歸屬州、縣管轄;實際上,元朝還規定蒙古貴族在所受投下民戶的府、州、縣,可以重派監督官吏。這樣一來,在一些地方就形成了以蒙古舊貴族為主的集團,成為元朝政治保守勢力的主要代表。
2.怯薛製
怯薛製原為斡耳朵的宿衛製度。成吉思汗時期,怯薛協助大汗處理軍國大事,實際上成為國家的中樞行政機構。忽必烈建國後,怯薛仍有特殊優越的地位和各種特權,雖不再是中樞機構,但作為皇帝的近侍,仍可以幹預國事。因此怯薛形成越來越大的特權集團,對元代中後期的政治產生不良影響。
3.劄魯忽赤製度
劄魯忽赤意為斷事官。成吉思汗時期,劄魯忽赤是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統管行政、司法、財政等事務。忽必烈以後,這一蒙古舊製仍保留下來。它所在的機構為大宗正府,主要負責審理投下中蒙古和色目人的犯罪案件,兼管漢人的重大刑事犯罪。元朝中書省之下本已有刑部掌管司法,同時又設大宗正府,雙方權限互有重疊,職責不清,造成元朝司法體製混亂。
其他被保留下來的蒙古舊製還有很多,它們並未構成獨立的係統,而是被分別配置在國家的不同部門,因此,元王朝自始至終是一個中原王朝政權模式和蒙古舊製的混合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元朝的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