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飾上,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歡長袍。這種長袍從上端到底部都是開口的,在胸部折疊起來,在左邊扣一粒扣子,右邊扣三粒扣子,左邊的口子一直開到腰部,這種袍服是蒙古人獨特的服飾。蒙古人冬天穿的毛皮服裝一般由兩件毛皮構成,一件是毛向裏,另一件是毛向外。而毛皮的材料通常有狼毛、狐狸毛、狗毛、羊毛等。有錢、有地位的人一般穿比較貴重的毛皮,而窮人卻隻能穿狗皮等一般的毛料。從服飾材料上,也可以分辨出蒙古族的富人與窮人。
蒙古人穿袍時必須紮腰帶,女子紮腰帶時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身軀的苗條;男子則相反,顯得比較威武。一般紮腰帶時都把下麵的袍子留得較短,便於騎射,這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終年馬上生活的需要。
蒙古族靴子分為布靴和皮靴兩種。皮靴用羊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縫製的線是用動物的毛製成的,這樣的靴子防寒保暖性能比較好。靴子式樣通常是靴尖稍上翹,靴幫裝飾圖案,靴內有襯皮或襯氈。
蒙古族獨特的服飾文化是適應於遊牧經濟所處的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蒙古草原氣候寒冷、風大,加之蒙古族以遊牧為主,在馬背上活動的時間較長,因此服飾大都強調防寒、便於騎馬。
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蒙古人的娛樂活動主要是從他們的遊牧和狩獵生活中產生的。因此其內容多與他們的經濟生活息息相關,在形式上也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摔跤、賽馬、射箭等娛樂活動,都深受蒙古人民的喜愛。
摔跤,又稱“角抵”或“廝搏”。當時參賽者身著“白布短衫,窄袖,而領及襟率用布七八層密縫之,使之堅韌不可碎”。有的摔跤服還用白氈帖花鑲邊精製而成,邊上鑲嵌一排閃閃發光的大銅帽釘,背部多用團紋圖案裝飾,像鎧甲一樣。摔跤褲是肥大的外罩帖花套褲,也有的帖花、套花相結合。草原上出名的摔跤手,被稱為“孛可”,意為大力士。《蒙古秘史》中記載了許多有關13世紀蒙古人的摔跤習俗。成吉思汗時曾用摔跤方式消除異己力量。成吉思汗的從堂兄弟不裏孛闊是一位著名的摔跤手,他砍傷過成吉思汗的兄弟別勒古台的肩部,並曾唆使主兒乞人和成吉思汗的部下發生爭鬥。成吉思汗懷恨在心,有一天他以嬉戲的方式叫不裏孛闊和別勒古台相搏,不裏孛闊有“一國不及之力”,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取勝,但是他畏懼成吉思汗在場,故意輸給了別勒古台,假裝被摔倒。成吉思汗向別勒古台做了一個暗號,別勒古台便扭斷了他的脖子。成吉思汗稱汗後,又用此計除掉了想搞分裂的巫師闊闊出,穩定了他的統治地位。窩闊台汗時,宮廷中經常舉行摔跤比賽,還設置了高額獎金。元朝時也經常在大都和上都舉行摔跤比賽,為此還設置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可見蒙古族人對此項運動的重視程度。
賽馬也是13世紀蒙古族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參賽騎手一般多是少年兒童。兒童不分男女,都可以參加比賽,這大概是“馬背民族”的一個特殊習俗。賽馬有速度賽馬、走馬賽和馬術賽馬表演等。速度賽馬一般為直線跑,先達終點者為勝;走馬賽,比賽馬步伐的穩健和輕快,馬的前後蹄交錯前進,不能騰空狂奔。馬術,又稱“詐馬”,內容有馴馬、套馬等。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又為一項馬術運動—打馬球所吸引。打馬球,也叫“擊球”或“擊鞠”,盛於唐宋。球是用皮製成的,中間塞毛,打球者騎在馬上,用棒擊球。元代每逢端午、重陽等節日,必定要舉行大規模的馬球比賽。元代一位詩人張弘曾作《打球》詩生動地描繪了馬球比賽的壯觀場麵:“錦繡衣分上下朋,畫門雙柱聳亭亭,半空彩杖翻殘月,一點排球逆落星,翠柳小廳喧鼓吹,玉鞭驕馬戚雷霆。”由此可見馬球比賽在元時盛極一時的場麵。然而,隨著元朝的滅亡,蒙古族的馬球運動也銷聲匿跡了。
射箭在蒙古族中也甚為流行。不分男女,均可參加,主要有步射、遠射、騎射等比賽辦法。步射最為普及,射程有25步、50步、100步不等。比賽規則是3輪9箭,即每人每輪隻許射3箭,以中靶多寡決勝負。射程在100步以外,稱遠射。騎射,即騎馬射箭,是臂力與馬技的綜合能力的比試。蒙古族從小孩到成人,從男人到婦女都嫻於騎射,連汗和那顏也以騎射為樂。而蒙古軍隊強大的戰鬥力與這是分不開的。
除了以上三項運動外,蒙古族還有許多娛樂活動,如髀石,成吉思汗幼年時曾與劄木合在斡難河冰上打髀石,還有如射柳、賽駱駝、布魯、棋類等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