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曆史探微壹馬背上的蒙古族(1 / 2)

壹馬背上的蒙古族

貳輝煌戰績背後的謀略與戰術

叁戰爭帶來的創傷與陰影

肆通達四方的驛站體係

伍馬可·波羅筆下的元代中國

陸元朝的漢化統治

柒帝師八思巴

捌臻於峰巔的元代天文學

人們習慣上把陰山山脈以北、大興安嶺以西、阿爾泰山以東、與南西伯利亞相接的廣大地區,稱作蒙古高原(今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在曆史上,蒙古高原很早便是北方諸遊牧民族活動的舞台。隋唐以來曾經活躍於這裏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和東胡兩大類。蒙古族的祖先室韋人是東胡的一支。在草原民族長期的相互角逐中,室韋和東胡其他部族與突厥諸部彼此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乃至婚姻媾通、兼並融合,最終在13世紀的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蒙古族。長期的遊牧生活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這個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獨特的飲食居住文化

蒙古族是個遊牧民族,常年活動在蒙古草原上。他們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牧,圈養大批牲畜,逐水草而居,馳騁草原南北,偶爾也狩獵采集,少數人也進行農業耕作。這樣,蒙古族人民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飲食居住文化。他們在馬背上生活,在蒙古包裏停留,成年趕著牛羊,喝馬奶、吃羊肉,在草原上漂泊。

由於蒙古人主要從事放牧,牛、羊、馬肉和牛、羊、馬奶等牧業產品構成了蒙古族傳統食物的主要內容。蒙古族的飲食大體可分成兩大類,即烏蘭依德根(肉食)和查幹依德根(奶食)。前者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肉幹、肉粉等;後者主要包括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幹、奶皮子等。值得注意的是,馬肉很少成為蒙古人的食物,這是因為馬不但是蒙古族生活資料的來源,而且還是他們放牧和作戰的重要工具,蒙古人平時很少殺馬作為食物,隻有在大型的宴會上,才偶爾會看到馬肉。由此可見,元代蒙古族的飲食內容是與他們的遊牧生活的需要緊密相連的。

蒙古族傳統烹調方式以燒烤為主,所需要的炊具非常簡單,製作也很方便,這與適合蒙古族的遊牧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蒙古族燒烤類食物很有特色。其中以鐵板燒最為有名,做法是以盔形鍋反扣於炭火上,將薄薄的肉片貼在鍋上烤。肉烤焦黃後,蘸上調好的佐料食用,味道很好,其中的鐵板羊肉最為著名。

乳食與肉食都是蒙古人所喜愛的食品。除了吃肉外,蒙古族人平時喝牛、羊、馬,甚至駱駝的奶。吃不完的奶食則分離成奶和油。奶經加工製成奶幹、奶豆腐、奶酪等幹製食品;油則熬成黃油,灌入用牛、羊的胃製成的皮囊中風幹。在蒙古族奶食中,有一種叫“忽迷思”的飲品,實質上是馬奶釀成的酒,特別受到蒙古人的喜愛,是蒙古族最為重要的酒類。蒙古人性格粗獷、豪放,喝酒都十分豪爽,連上層統治階級也不例外,都好這“杯中之物”,相傳大蒙古國的窩闊台汗、貴由汗等都是因酗酒致死。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最有特色的建築,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創造出來的一種可隨時搬遷活動的氈帳居住建築。它根據草原各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經過蒙古族人的不斷發展,最終成為今天的形式。它能夠伴隨人們的遷徙而十分方便地搬遷,蒙古人都是帶著自己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四處漂泊的。

蒙古包一般可分為軍事和遊牧兩大類。用於軍事方麵的有車載帳幕及紮營露宿的大型帳幕;用於遊牧的蒙古包規模則較小。無論是軍事,還是遊牧用的蒙古包,結構基本是一樣的。主體構架由“陶敖”和“烏乃”組成;圍飾材料有門、圍氈、頂氈、蓋氈、係繩及地氈、地毯等。這種建築經過長期的實踐成為一種規範化的民族建築藝術。

蒙古包是人們長期遊牧生活的創造。古代匈奴、鮮卑等遊牧部落都是逐水放牧,住所都是隨時拆搭的帳幕,文獻稱之為“氈帳”、“帳幕”。繼遼、金之後,蒙古族興起,這種建築被繼承下來。蒙古國曾用2 0頭牛挽車的大帳幕,直徑達30餘尺,可見其氈帳建築已基本定型。原來的“穹廬”、“氈帳”等後來發展成今天的“蒙古包”。

今天,人們到了草原,還能看到這種凝聚著蒙古族獨特文化特色的建築。一到節日,或者有客人來到,人們都在蒙古包裏唱歌、喝酒,展示蒙古人的熱情和好客。

燦爛的服飾文化

蒙古族人們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至今仍然光彩照人,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蒙古族獨特的服飾文化主要體現在人們的首飾、袍子、腰帶和靴子及其佩飾上。

像許多其他民族一樣,元代蒙古族服飾主要集中體現在蒙古族婦女的穿戴上,特別是節日的穿戴,比較全麵地反映了蒙古獨特的服飾文化。蒙古族女子用於頭上的裝飾品種類很多。有的婦女頭飾是在帽頂綴上瑪瑙或寶石,兩邊各垂一根飄帶,顯得端莊美麗。有的婦女頭飾是繡有花紋或龍鳳圖案的帽子,造型大方華麗。蒙古族婦女中有一種十分重要的頭飾“哈孛”,這種頭飾是用樹枝製成的圓形頭飾,有二三尺高,頂端呈方形,從底部至頂端逐漸加粗,頂端有一根用金、銀、寶石、孔羽裝飾的拱棒。一般來講,這種頭飾是已婚婦女配戴的,因此根據這種頭飾,人們很容易將已婚和未婚女子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