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走馬換將,奧巴馬看好帕內塔(1 / 3)

奧巴馬上台後中情局走馬換將,第19任局長不僅七十多歲,而且又是一個“外行”局長,於是“口水”不斷;中情局間諜米蘭缺席受審,開美國反恐人員境外獲刑之先河;在非洲開辟新的反恐戰線,吉布提正成為在索馬裏、也門、非洲之角展開打擊“基地”組織秘密行動的中心;新局長對伊朗“鈾濃縮”問題又有了新的定論;“文化冷戰”叫人觸目驚心。

中情局成了美國的“文化部”

在六十多年的發展曆程當中,中情局除了從事“秘密行動”和“準軍事行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文化冷戰”。

美國紐約新聞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英國作家弗朗西斯·施特羅·桑德斯撰寫的《中情局與文化冷戰》一書。在書中,作者以許多鮮為人知的事實向世人披露,二戰以後為了服務於美國爭霸世界的目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如何不惜工本,投入巨資,把神聖的文化傳媒領域辟為冷戰戰場的一翼,將高雅藝術殿堂變成思想滲透的工具。

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二戰中為艾森豪威爾效力的心理戰專家傑克遜擔任總統心理戰特別顧問。1951年4月,心理戰委員會成立,中情局也成立了負責心理戰的“國際組織處”。傑克遜為美國製定的心理戰計劃目標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時能夠不戰而勝”。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所謂心理戰,就是爭取人的思想,爭取人的意誌的一場鬥爭。”其目標是借用知識分子、學者、輿論製造者的力量,在全世界範圍內“瓦解那些為共產主義和其他敵視美國和西方世界的信念提供思想基礎的學說和思維模式”。

中情局開展文化冷戰的主要資金來自馬歇爾計劃的秘密資金。根據馬歇爾計劃,為了使美國援助西歐的資金能大力發揮作用,每個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都應將一筆與援助資金數目相等的資金存入中央銀行,作為對應資金。根據協議,對應資金由美國和受援國共同使用,其中95%為受援國合法財產,而5%的部分則要作為美國政府文化冷戰的秘密經費(約2億美元),歸中情局使用。

1950年6月26日,中情局籌組的“文化自由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柏林的泰坦尼亞宮成立。之後,“大會”移師巴黎,並在英國、意大利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中情局的諸多官員直接參與其中的工作,並進行監督。這些機構網羅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數學家及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大會”在中情局的授意下,將中間分子列為爭取對象,並重點做“非共產黨左派”的工作,使他們逐漸轉化為美國開展文化冷戰依靠的基本力量。“大會”創辦了機關刊物《證據》,許多知名人士在此刊或屬於“大會”的其他刊物(如《邂逅》、《月刊》、《證言》等)上發表文章。

中情局插手各種活動,宣揚美國文化、自由和價值觀。1951年4月,中情局批準了在歐洲舉辦藝術節的計劃,並在紐約以美國文化自由委員會之名開了一個“藝術節賬戶”,為中情局和國務院暗中提供經費,還緊急成立了法菲爾德基金會,作為其外圍組織,為藝術節提供經費。

資助書籍出版是中情局的另一項大運作,因為在它看來,“書籍是最重要的戰略性宣傳工具”,它通過秘密資助外國出版社或圖書銷售商,在海外出版或發行書籍。其方針是:出版圖書不應與美國政府有任何公開聯係,以免受到指責;對於立場“敏感”的作品尤其要注意;出版圖書是行動需要,不要顧及商業利益等。

中情局特工常常以製片人或經紀人的身份為掩護在電影公司工作。20世紀50年代初,在派拉蒙公司工作的中情局特工卡爾頓·艾爾索普就定期為中情局和心理戰委員會撰寫“電影報告”,對好萊塢的政治氣候作出評估,並竭力使製片人接受中情局設計的“好萊塢模式”。

這時的中情局實際上就是美國的隱性“宣傳部”。1956年中情局將赫魯曉夫關於斯大林的秘密報告偷取出來,發表於《紐約時報》,導致95%的美國共產黨員退黨,90%的歐洲共產黨人退黨。這些共產黨人把蘇聯看做是工人的天堂,蘇聯的社會主義事業曾是他們信仰的支柱。赫魯曉夫關於斯大林的秘密報告把斯大林變成惡魔,他們難以承受,結果讓中情局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中情局少有的成就。對此,冷戰設計者之一喬治·坎南並不諱言,不過他情願用個好聽一點的詞“文化部”。他說:“美國沒有文化部,中情局有責任來填補這個空缺。”

中情局,真是一個能“文”能“武”的情報機構啊!

萊昂·帕內塔當上中情局局長

2009年1月9日,當選美國總統後的奧巴馬在組建他的情報班子時,提名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丹尼斯·布萊爾為新任國家情報總監人選,並提名白宮辦公廳前主任萊昂·帕內塔為新任中央情報局局長人選。

奧巴馬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布萊爾和帕內塔為人正直,經驗豐富,並將能夠幫助國家有效地防範各種威脅,足以勝任這兩個要職。

奧巴馬原來是打算讓前中情局副局長、中東問題專家約翰·布雷南出任中情局局長的。在奧巴馬競選期間,布雷南曾擔任過他的情報顧問。但是,因為布雷南曾在中情局任內涉嫌參與設計關押和拷打“9·11”事件嫌犯計劃而備受奧巴馬的自由派支持者的批評,因此,奧巴馬選擇了帕內塔。

萊昂·帕內塔出生於1938年6月,1976年至1992年任國會眾議員。1994年至1996年曾任克林頓政府白宮辦公廳主任。從政多年來,帕內塔的正直在美國政壇是出名的,他身上也充滿了無畏的闖勁。

帕內塔出生在加利福尼亞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他父母到美國時一無所有,沒受過正規教育,也不懂手藝,連英語也說不好。兩人先是在一家餐館打工,後來開了自己的餐館。小帕內塔五六歲時,已經開始在餐館洗碗刷盤子了。艱苦的生活不但沒有磨滅帕內塔的樂觀天性,反而更培養了他的責任感。高中時他就當上了學生會主席,後來考上了法學院,畢業後當了一年律師,又加入了美軍。三年後退伍時,他已是陸軍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