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情報局60多年的曆史上,充滿了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事件,其中不乏石破天驚之舉——1948年,在意大利策劃資助基督教民主黨擊敗共產黨,從而執政意大利;1949年,盜竊蘇聯米格-15型噴氣式戰鬥機的設計圖和飛行記錄;1953年,實施“阿賈克斯行動”顛覆伊朗左翼摩薩台政府;1954年,顛覆危地馬拉政府;竊取並公布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引起東歐各國的騷亂;參與組織和煽動在印尼、越南、老撾等國的秘密軍事行動;在非洲策劃組織50多起政變;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精準提供情報;策劃“傑尼弗行動”,打撈蘇聯核潛艇;以準確的情報保證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的全勝;在冷戰期間與蘇聯克格勃頻頻鬥法,又與以色列摩薩德幾度聯手,策劃暗殺多位外國領導人……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震驚世界的“驚人之舉”,中情局的觸角才得以在全球範圍內無所顧忌地伸展,才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公開的情報組織”。不過,中情局卻也為這樣的自信或者說是狂妄付出了代價。多少次行動失手,計劃失敗;多少次違法行徑曝光,成為眾矢之的,讓那些風光無限的局長們由此而焦頭爛額、辭職下課 ,其中最慘的當屬“伊朗門”事件,由於情報判斷失誤,接著談判未遂,隻好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人質獲釋;曾經背著國會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的內幕被曝光更是鬧得滿城風雨,弄得相關要員全部被迫辭職,甚至有人因為難辭其咎而自殺,局長為此腦瘤發作,不久便黯然謝世。

“9·11”事件後,中情局更是遭遇到近年來最大的懷疑與挫折,成為舉國上下指責的焦點。“斬首行動”雖然把當年的同盟者薩達姆送上了絞刑架,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卻成了子虛烏有的謊言;從伊拉克運回美國的除了一千多具陣亡將士的屍體,還有“虐囚門”更讓美國丟人現眼;當年為對付蘇聯入侵阿富汗,曾煞費苦心地培養了大批的“自由戰士”,後來一個個都成了“恐怖分子”,阿富汗戰爭也成了美國曆史上最長的戰爭,至今也難以收場……

隨著奧巴馬的上台,中情局又走馬換將。第十九任局長萊昂·帕內塔已經70多歲了,且從未涉及過情報工作——但在他親自指揮下,中情局成功擊斃拉登,令人刮目相看。

中央情報局究竟是美國自由夢想的威脅,還是國家安全的衛士?在情報工作不可或缺的秘密性與公眾的民主權利之間該做何種選擇?這似乎是美國人從未停止思考和爭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