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1)

自從父皇打算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弟弟,德昭就知道自己的皇子身份以後尷尬了,年少的他也曾經不明白,自己是父皇的獨子,名正言順的皇子,為何這皇位會由叔叔來坐。後來漸漸也就看透了,這江山,是叔叔幫父皇打下的,父皇登基後,叔叔手握兵權,掌管大梁數十萬兵馬,文臣武將都為叔叔馬首是瞻,反倒是父皇自己懈怠了。

皇後看不透,哭過鬧過,德昭雖年幼,卻也能看出拔尖的材質,這一年年長大,文韜武略讓各個師傅讚歎不已。這若真是小叔做了皇帝,她算什麼?皇太嫂嗎!皇帝卻不為所動,更是當著太後的麵立下詔書,自己歸天之後,由弟弟繼承皇位,徹底斷了皇後的念想。

德昭明白父皇的良苦用心,這若真是他繼了位,隻怕也是個傀儡皇帝,沒準和母後連命都保不住,安安心心做個與世無爭的小王爺,倒是更能活得長久。

隻是父皇,駕崩的太突然。前一晚還與叔叔一起喝酒,當晚就咽了氣,太醫說是早年征戰沙場,一身傷病,飲酒過度,心脈耗損猝亡。皇後大哭不止,拉著德昭要去找小叔理論,“若是他不給我們母子一個解釋,我們便一頭撞死在這大殿之中,看他的皇帝能不能做的安穩!”

十六歲的德昭已經是個挺拔的少年了,此時的他鎮定的出奇,拉住了幾近發狂的母後,“父皇已經駕崩,皇叔手握遺詔,是我大梁名正言順的繼位人,您就算撞死,也就是為父皇殉葬,您要的解釋,他給您也好,不給您也罷,您又如何撼動的了他的帝位。還白搭進去我們母子性命。”

皇後伏地痛哭“我隻是恨,恨他都等不到你長大成人,恨他如此心急!”

德昭不是不知道母後背地的動作,聯絡母家,拉攏朝臣,希望待兒子成年之時,擁有自己的可用之人,也許皇上覺得兒子已有能力和小叔抗衡,改了詔書也未嚐不可。

兒子太優秀,論文可詞驚翰林,論武能拔劍江湖,莫名的拱手讓出江山,她心有不甘。

一眾太監宮女紛紛跪地,求皇後不要去送死,皇後哀歎一聲:也罷,這江山,送他就是了!

十日後,新皇李翰登基。

登基的冊封大典上,新皇封正妻陳氏為皇後,獨子李元休為太子,女兒李元婷為旖旎公主。先皇的皇後劉氏封正一品夫人,皇子李德昭封晉王,文臣武將皆升一級,以賀新皇登基。

既然封了王,德昭便不可以在住在宮中了,李翰將自己登基前所住的王府賜給了他,對一名剛獲封的王爺而言,已是莫大的恩典。劉氏請求與兒子一同出宮,李翰回絕了,理由是先皇剛剛過世,先皇妃嬪需在後宮服喪三年。劉氏當然明白李翰的用意,也沒有再強求。德昭尚未成年,李翰特許他可以隨時入宮探視母親,也可以與太子一同學習切磋。

李翰這十幾年來大權在握,登基也算順利,他也曾想過劉氏會帶著德昭來質問自己哥哥的死因,甚至他已經想過最壞的後果,大不了就是殺了這對孤兒寡母,縱使會讓他的皇位沾染上血腥,但他也斷定無人敢再有非議。他等了三天,沒有人來質問他。皇後宮中的動靜他也知道,自己的侄子攔住了傷心欲絕的母親,這孩子倒也看的通透,哥哥才死,他也不想過早處理他的妻兒,以免落得個狼心狗肺的名聲。德昭羽翼未豐,劉氏一族也不成什麼氣候,緩幾年再看吧。

最不開心的人,要屬太子元休了,他比德昭小兩歲,從小一起長大,雖是堂兄,處的卻和親兄弟一般,他不明白,德昭怎麼就從皇子變成了晉王,自己,竟成了太子。大殿之上,德昭向他行大禮,元休的鼻子竟發起酸來,不敢看他。德昭很快便要搬出宮去,這怕這兄弟,是做不成了。

拜別母親的時候,德昭跪地良久:我就做個閑雲野鶴般的晉王吧,母親也不要再為兒子籌謀,保全住性命,也是父皇的意思。

劉氏看著一夜之間長大的兒子,默默垂淚。三年服喪期滿,劉氏也沒有提出搬去晉王府與兒子同住,李翰也沒有再提起此事。

一晃,便是四年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