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莫裏伯爵等部分貴族建議殺死達恩利,瑪麗默許了他們的要求。據說她在給博恩韋爾的情書中說,她之所以背叛丈夫皆起因於她對他刻骨銘心的愛,這些信後來被用作指控瑪麗謀殺親夫的證據。1567年2月10日夜晚,達恩利的住宅發生爆炸,但達恩利在爆炸前就被人勒死了。
達恩利之死,是瑪麗走向毀滅的開始。人們立即將懷疑集中於瑪麗和博恩韋爾身上,譴責之聲響徹全世界。瑪麗為了捍衛自己和出世孩子的名譽,隻有和博恩韋爾正式結婚。為此他們導演了一出鬧劇:某天夜晚,瑪麗在返城的途中,被博恩韋爾軍隊劫持,並遭其“淩辱”,然後在靜寂無人的宮殿中舉行婚禮。但博恩韋爾不久就背叛了瑪麗,仍與前妻藕斷絲連,瑪麗苦不堪言。接著,曾經答應擁立博恩韋爾為王的貴族們一反自己的諾言,竟發兵捉拿瑪麗和博恩韋爾,高呼要嚴懲殘害達恩利的凶手。1578年,博恩韋爾獄死丹麥。瑪麗被叛軍囚禁在一孤島上,並被迫承認殺夫之罪,放棄王位,她腹中的孩子也不幸流產。同年7月25日,王位由瑪麗年幼的長子詹姆斯即位。
1568年5月,瑪麗在一名少年的幫助下越獄成功,輾轉來到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拒而不見。10月4日,治安法庭以瑪麗寫給博恩韋爾的8封情書為依據,將她關押到重犯的監獄。瑪麗在獄中度過19年。她渴望自由,為此她與各國天主教貴族醞釀了一個又一個顛覆計劃,但都被伊麗莎白一一識破。1586年,瑪麗給羅馬天主教擬就入侵英格蘭、暗殺伊麗莎白、讓瑪麗複位的簽名複信落到了伊麗莎白親信的手中。9月底,治安法庭一致判處瑪麗死刑。瑪麗以強硬態度表明:她參與了這一陰謀,但並沒同意暗殺伊麗伊莎白。作為一個被不公正地囚禁19年的人,她有權利以任何手段去爭取自由。
1587年2月8日,瑪麗以極大勇氣接受了死刑判決,她甚至為能夠結束這漫長的折磨而感到欣慰。在刑場上,她脫下死囚的黑衣,露出一襲紅色衣裙,這是鮮血的顏色,也是天主教徒的殉教服。當劊子手托起瑪麗被砍下的首級時,瑪麗的頭卻滾落在地,留在劊子手手裏的隻是一叢假發,瑪麗的頭上卻是一層剃得很短的白發。19年的獄中生活,已使這位絕代紅顏變得又醜又胖、滿頭白發。死時年僅44歲。
歐洲王室的曆史充滿了謀殺、複仇、背叛、悲劇和浪漫的傳說。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故事廣為流傳,幾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同情。瑪麗女王生活在一係列的矛盾和糾葛之中:蘇格蘭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矛盾,法國與英國的世代仇恨,宮廷中的鉤心鬥角,別有用心的人對她的利用。這一切矛盾集中在她的身上,她想獲得愛情和幸福而不可得。我們隻能歎息,何苦生在帝王家!
曆史上的“血腥瑪麗”
“血腥瑪麗”是英國女王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的綽號。她成長於歐洲宗教改革的洶湧大潮之中,其時英國也成為天主教和新教進行殊死搏殺的場所。她的母親凱瑟琳是一位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公主,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為了達到與她母親離婚的目的,不惜背叛天主教,與羅馬教皇決裂,並在國內扶持新教,迫害天主教徒。也許由於上述的成長過程,也許源於她本人古板、固執的性格,她成為了一個死硬的天主教徒,並對新教有著刻骨的仇恨。
成年後,她因為拒絕改信新教而幾乎被亨利八世推上叛國的審判台,後來又與當時天主教世界的捍衛者——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登上王位後,她立即宣布恢複天主教,並對新教徒采取了高壓政策,屠殺其中的激進分子。在她統治的5年中,有300餘人被燒死在火刑柱上,包括那個敢於宣布她父母的婚姻為無效、她為私生女的克蘭默大主教等,而被迫流亡國外的新教徒則不計其數。她因自己的暴行而得名“血腥瑪麗”。
她病死時,據說整個倫敦響起了歡慶的鍾聲,即位的就是她的妹妹、後來成為一代名君的伊麗莎白一世。
終身未嫁的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是16世紀下半葉英國著名的女王。她統治英國長達45年之久,在鞏固專製政權、發展資本主義、建立海上霸權、增強國家實力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個人生活上,她為維護英國的獨立終身未嫁,人稱“處女女王”。
伊麗莎白生於1533年9月7日,其父是英王亨利八世。她出生的第二年被父親指定為王位繼承人,但不久她的父親以叛國罪處決了她的母親安妮,她也失去了王位繼承權。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按遺囑規定,由太子愛德華繼位;若愛德華無嗣,則由同父異母的瑪麗公主繼位;如果瑪麗也無嗣,方由伊麗莎白繼位。輪到她繼位的希望太渺茫了,誰料這一遺囑後來竟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