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地理大發現與殖民征服(1)(2 / 3)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攜帶著伊薩伯拉女王寫給中國“大汗”的信函,率87名水手,分乘3艘帆船,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出發。經過70天的艱苦航行,船隊於10月12日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將該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隨後,向南航抵古巴和海地。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返回西班牙。在以後的8年間,哥倫布又3次西航,先後到過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地,還到過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馬。但是,哥倫布所發現的地方並不富庶,因而招致人們的誤解、謾罵,國王也剝奪了他的財產。1506年,他在窮困潦倒中去世。哥倫布生前一直把他所發現的地方誤認為是印度,把當地居民稱為印第安人。1499年—1502年,意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經過反複考察,認定哥倫布所發現的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後來人們就以他的名字稱“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

受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探險成功的鼓舞,葡萄牙貴族費爾南多·麥哲倫(1470—1521年)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265名水手,分乘5艘帆船從西班牙的聖盧卡爾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於次年3月到達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爾後沿海岸南下,於10月到達南美洲南端的海峽,該海峽後來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隨後他們在時人所稱的“南海”中航行了3個月,未遇風浪,遂將其命名為“太平洋”。1521年3月,船隊抵達菲律賓群島。因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麥哲倫被殺。當這支探險隊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522年9月7日返回西班牙時,僅剩下一艘帆船和18名船員。

地理大發現對整個人類曆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地理大發現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從而使西歐率先過渡到資本主義時代,並在世界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商業革命的主要內容是:世界市場的形成,商品種類和商品流通量的增加,商路和商業中心的轉移以及商業經營方式的發展。地理大發現之後,隨著西歐商人貿易範圍的擴大,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係,改變了東西半球及其局部地區彼此隔絕、不相往來的狀況,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從而為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舞台。歐洲市場上彙集了來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煙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亞洲的香料、茶葉、絲綢。商品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流通量劇增。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大西洋沿岸的裏斯本、塞維利亞、安特衛普和倫敦。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歐洲沿岸。此外,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銀行信貸業、保險業等相繼興起,使已經萌芽的資本主義得以迅速發展。

更重要的是,從整個人類曆史的進程來看,地理大發現開辟了歐洲人的海權新時代,人類活動舞台從大陸轉向海洋,改變了東、西兩半球相對隔絕發展的格局,也改變了舊大陸各區域之間相對孤立平行發展的格局。這樣,由地理大發現引發的商業革命,通過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網把原先半封閉的地區性經濟聯係起來,形成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東、西兩半球多種文明的彙合與全球一體化的新進程,從而使世界發展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格局。

在這一全新的格局下,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聯係加強了,世界向整體化邁進了一大步。亞歐大陸農耕世界的閉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落後,美洲、大洋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隔絕,都得到了全麵改觀。人類開始由傳統農耕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過渡。

地理大發現的前提條件

進入15世紀,西歐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不僅製造出適應大洋複雜氣候條件的多桅帆船,而且開始在船上裝備火炮,使歐洲人在向東方的擴張中擁有軍事技術的絕對優勢。中國人發明的羅盤和從阿拉伯傳入的用於計算緯度的星盤廣泛用於海上航行,大大提高了航行效率。同時,地圓學說日益為人們所接受。這都為地理大發現提供了可能。

海盜德雷克“奉旨打劫”

在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南美洲南端與南設得蘭群島之間有一個德雷克海峽。這是以英國航海家德雷克的姓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