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在朝廷中,對這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再也無人反對了,因為皇帝已經用鐵的事實向他的臣民們證實,隻要他在,什麼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上次李斯因反對對匈奴作戰而跌了個大跤,他馬上意識到與皇帝作對將意味著什麼。所以這次見皇帝執意要向遙遠的南方進軍,他不但沒敢提出異議,反而來個急流猛轉舵,匆匆地由過去的反戰分子一躍而變成為狂熱的主戰分子,帶頭叫囂“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借此來討皇帝的歡心。至於國家的利益,民眾的死活,早被他棄而不顧了。李斯這個人永遠是個地道的機會主義者,自從他踏上政壇的那天起,他就把謀取個人的榮華富貴當成他人生的目標,除此之外,他沒有其他的信念。這就是為什麼每當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不選擇光明大道去走,而卻毫不猶豫地去走邪路的原因。抓住了這點,我們才能理解他背師取位、叛主求榮、殺友邀寵、與虎謀皮等一以貫之的機會主義行徑。可悲的是,雖然他嚐盡了機會主義帶來的甜頭,卻萬沒想到這次嚐到的卻是機會主義帶來的大苦頭。這次他舉雙手讚成秦始皇打南越,乃是他的又一次機會主義的表演。

在輿論一致之後,秦始皇一聲令下,秦帝國的50萬大軍立刻從中原出發,跨過長江,直撲向在熱帶的崇山峻嶺中生活的越人。

越人與中原的華夏族自古不屬於一個族係,我們華夏族漢族的前身)從原始社會直到唐代前期,人口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特別在秦漢以前,長江流域以南的江南地區,是華夏族很少涉足的地方。因為這裏是亞熱帶、熱帶地區,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叢林密布,水道縱橫,野獸出沒,瘴氣彌漫,很不適宜生於溫帶地區的中原人生活,所以對中原人沒有吸引力。秦漢時代的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在黃淮流域,少部分生活在江漢流域,在嶺南的珠江流域幾乎見不到華夏族的蹤跡。

自古以來,在廣闊的江南地區生息繁衍著另一個古老的民族——越人。越人號稱“百越”,族屬十分複雜。最早建立國家,與中原華夏文化接觸並融合的有句吳和於越。此外,還有地處浙南甌江流域的東甌;地處福建地區的閩越;以及地處嶺南地區的南越、西甌、駱越、滇越等支係。越人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與中原人有很大差異。越人雖然也是農業民族,過著定居生活,但他們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生產方式也十分落後,不懂牛耕,采取的是“火耕水耨”的方法,即用火焚燒草木,平整土地,作為肥料,然後用水漫灌,經過一段時間,進行耕作。中原地區普遍用的鐵製工具在這裏很少使用。由於農業尚屬粗放型經營,因此打獵和捕魚也是重要的生產內容。不過,這裏地廣人稀、物產豐富,所以生存的問題倒並不難解決。史書上說這裏“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砦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秦漢時代江南地區的具體情況大至如此。越人的風俗習慣也與中原人不同,他們是“斷發紋身”(中原人束發不紋身),有“鑿齒”(即拔牙)的怪習。在婚俗中還殘存著“無嫁娶之法”的原始風俗。總之,這些都是當時的中原人無法理解的怪現象。

早在戰國初期,東南沿海地區的句吳和於越就成了楚國的統治地區,所以秦始皇滅楚後,這裏很自然就成了秦的直轄郡縣。至於東甌和閩越,秦軍雖然沒有攻入其地,但兩處懾於秦的強大軍事壓力,均表示臣服於秦帝國。秦始皇命令在這裏設置閩中郡,而且不允許東甌王搖。閩越王無諸稱王,兩處越人對此耿耿於懷。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他們也加入了聲勢浩大的反秦大軍,“佐諸侯平秦”,以圖恢複自己的獨立地位。

這次秦始皇發動的對越人的戰爭,主要針對的是當時生活在五嶺以南亞熱帶、熱帶地區的越人,即南越、西甌、駱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嶺南山野叢林中的越人,做夢也沒有想到50萬秦軍,在統帥尉屠雎(尉官名,史失其姓)的統一指揮下,兵分五路從東到福建、西到廣西千餘裏的戰線上齊頭並進,勢不可擋地殺了過來。

秦軍的戰略是分進合擊,然後全占嶺南之地。秦軍的第一路軍由鄱陽湖東側,經今江西省北部餘幹縣進入閩中,切斷閩越地區的越人與嶺南越人的聯係,防止已在秦帝國控製下的閩越和東越人乘機作亂,並以此孤立嶺南的越人。第二路軍由鄱陽湖西側,經今江西省南康縣南大庾嶺北進入粵北,配合第三路軍攻取越人腹地。第三路軍由長沙越過騎田嶺,沿武水、北江南下,攻占番禺(今廣州)。第四路軍由湖南省九嶷山向西南挺進,越都龐嶺進入廣西,再沿賀江南下而攻取西甌地。第五路軍由鐔城之嶺(今湖南省和廣西東北交界處的越城嶺)攻占桂林,略定西甌人的桂林地區。

秦軍二路軍由尉任囂率領,三路軍由尉屠雎率領,兩軍最初進展順利,很快攻占番禺。但是,越是向前挺進,越人的反抗越是激烈,秦軍苦戰多時,仍然沒有結束這場戰爭。交戰中,秦軍糧食供應也發生了困難,當時要想把中原地區的糧食轉運到千裏之外的嶺南地區,必須越過崇山峻嶺,在黃河平原經常使用的車輛在這裏成了無用武之地的廢物。為了解決水運軍糧的問題,當時主管後勤供應的監祿(監官名,史失其姓)率領士兵在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嶺處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靈渠,把湘江和漓江的源頭溝通,保證了秦軍的後勤供應。秦軍這才得以深入到西甌越人居住的地區。秦軍數路兵馬向西甌越人發起猛攻,殺死西甌君長譯籲宋。越人退入熱帶叢林中,寧肯與禽獸相處,也不願淪為秦軍的俘虜。他們推舉勇敢善戰的人為將領,領導他們繼續與秦軍作鬥爭。他們抓住秦軍孤軍深入、環境生疏等弱點,利用夜色作掩護,大敗秦軍。在一次戰鬥中,秦軍主帥尉屠雎被打死。

秦始皇得知南征百越的戰爭並非像北伐匈奴那麼容易,深感意外,於是又增派趙倫、任囂等人率“樓船之士”前去增援。後來,越人終因寡不敵眾而徹底被秦軍擊垮。但是秦軍為了贏得這場戰爭,卻付出了“伏屍流血數十萬”的慘重代價。

南征百越的戰爭雖然結束了,秦始皇卻麵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即如何鞏固已經取得的軍事成果。為此,秦始皇決定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等三郡,將嶺南地區納入秦帝國的版圖,實行軍事管製。在嶺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計軍事長官兼任行政長官,控製東南部。在西北地區設置要塞,駐紮重兵,監視難以征服的西甌人。然後,進行大規模移民,強迫內地民眾到嶺南戍邊。這種強迫性移民共進行四次:

第一次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強迫逃避國家徭役賦稅者、贅婿(一種變相奴隸),商人等戍守嶺南地區。

第二次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讓違法官吏戍守嶺南地區。

第三次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增派更多的人到南北邊疆地區戍邊。

第四次是秦始皇強迫內地15000名女子到嶺南地區給秦人做配偶。

從此嶺南地區逐漸被中原地區同化了。如何看待秦始皇發動的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的大規模戰爭?為此曆史學家們寫下了不少文章。秦始皇這種窮兵5,7黑賣 武之舉,對中國版圖的擴大、民族的融合、邊遠地區的開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很多人對此津津樂道。人們在談到秦始皇的偉大貢獻時,是否想到了這種貢獻給民眾帶來的深重災難?是否想到這種貢獻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對此,還是建立在秦帝國廢墟上的西漢帝國的某些政治家的頭腦比較清醒,他們認識到: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羸弱服格於道,大夫箕會於衢。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於是陳勝起於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於戲。劉項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禍在備胡而利越也。欲知築修城以備亡,不知築修城之所以亡也。發謫戍以備越,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

如果用今人的話概括之,那就是“凡是不顧一切地急於毀滅他的鄰邦的好戰分子,其結果必然是他自己的意想不到的毀滅”。

總之,我們並不指望曆史上的專製帝王們去“愛民”,長城可修,五嶺可守,宮殿可築,墳墓可造,但要記住,事情總得有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要考慮一下,民眾在進行這些非生產性勞動時,能否生存。如果把民眾逼到難以生存的地步,任何帝王的偉大貢獻,都會在民眾爭生存的反抗怒火中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