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 可引起癲癇發作的藥物(二)(1 / 3)

二、抗抑鬱藥

抗抑鬱藥為治療抑鬱狀態的常用藥物,對兒童的其他情緒障礙如強迫症、兒童多動症以及功能性遺尿也有一定療效,也可用於治療伴有抑鬱的神經性畏食或貪食。其可分為以下四類:三環類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四環類如麥普替林;單胺氧化酶抑製藥(MAOI)如異卡波肼;其他類如曲唑酮、諾米勞新、舍曲林等。可引起癲癇的抗抑鬱藥主要有:多塞平、阿米替林等。其癲癇發作可能出現在治療後第1周或劑量增加以後,但麥普替林誘發的癲癇多出現在用藥6周以後,這可能是其活性代謝產物的半衰期較長,造成體內蓄積所致。許多非單胺氧化酶抑製藥誘發癲癇可能與抑製突觸間隙5-羥色胺的回收,神經末梢5-羥色胺濃度升高有關。某些抗抑鬱藥通過抑製γ-氨基丁酸受體上的氯離子傳導而使癲癇發作。

目前常用的三環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口幹、尿瀦留等類阿托品作用、體位性低血壓、中樞抗膽堿綜合征等,大劑量時可引起癲癇發作,尤其是丙咪嗪,不能與MAOI類抗抑鬱藥合並或交替使用(間歇期必須超過3天以上),否則更易發生嚴重並發症,如驚厥、體溫過高、譫妄等。三環類抗抑鬱藥引起的癲癇發作與用藥年齡、藥物、腦部疾病等多種因素有關,兒童比成人多,其誘發癲癇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來自誌願者的報道靜脈應用阿米替林或多塞平可致腦電圖的性放電,但口服丙咪嗪不會出現。有證據表明四環類比三環類藥更具有致性,如32例服用四環類藥物的患者中,5例出現了癲癇,其中4例為全身運動性發作,1例為複雜部分性發作。MAOI可有體位性低血壓、無力、口幹、便秘和排尿困難等,並可興奮中樞引起緊張、失眠、震顫、抽搐甚至驚厥。

三、吩噻嗪類藥物

吩噻嗪類藥物的化學結構中都有吩噻嗪母核,根據側鏈不同可分為三類:二甲胺類如氯丙嗪;呱嗪類如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拉嗪等;呱啶類如硫利達嗪等。兒科常用的此類藥物以氯丙嗪為代表,不僅由於其抗精神病作用可用於精神障礙的治療,其也有鎮靜作用、鎮吐作用、對體溫調節的影響、加強中樞抑製藥物的作用以及對自主神經和心血管係統的影響等作用。臨床也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和藥物引起的嘔吐、與物理降溫配合用於低溫麻醉、與異丙嗪等配伍用於人工冬眠等。

此類藥物主要的副作用有錐體外係反應、M膽堿受體阻斷症狀、α受體阻斷症狀、過敏反應、安定藥惡性綜合征等。用量過大易產生精神萎靡、焦慮或抑鬱。其能降低驚厥的閾值,所以有癲癇病史或驚厥史者禁用。有報道如每日服用1~2g的氯丙嗪,則癲癇的發生率為10%。

四、抗焦慮藥

詳見藥物濫用和撤藥綜合征一節。

五、治療兒童多動症的藥物

兒童多動症又稱為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用於治療兒童多動症的藥物有中樞神經興奮劑、抗抑鬱劑、抗精神病藥及抗癲癇藥等,但以中樞興奮劑最為常用,如呱醋甲酯(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咖啡因等。

苯丙胺主要作用為促進神經元對去甲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的釋放並抑製再攝取從而產生中樞興奮作用,改善注意力。利他林的作用與苯丙胺相似,能改善精神活動、緩解抑鬱症狀、減輕疲勞,患兒服用後可提高自我控製能力,可使50%~70%患兒的症狀控製,學習成績提高。咖啡因對兒童多動也有一定療效。以上藥物過量時可致血壓升高、眩暈、頭痛,並能導致驚厥發生,故高血壓或癲癇患者禁用。

第五節藥物濫用和撤藥綜合征

藥物濫用是指與醫療目的無關反複大量使用一些具有依賴性的藥物,用藥者采用自身給藥的形式,導致發生精神依賴性和身體依賴性,造成精神混亂和產生一些異常行為。許多興奮性藥物的濫用或迅速停藥都可通過多種機製引起癲癇的發生和發展。

一、致幻劑

致幻劑具有欣快效應,產生幻覺。目前隻用於動物模型的試驗,但可作為濫用藥物的一種,其特征為隻有精神依賴性而無身體依賴性。如苯環己呱啶,為一種分離麻醉劑,有很強的致幻作用,明顯影響人的思維、時間感、真實感和心境。此類藥物過量後也可引起肌陣攣、休克或窒息以及癲癇狀態。

二、苯巴比妥類

詳見抗癲癇藥導致癲癇惡化一節。長期應用能產生心理依賴,停藥時可發生戒斷症狀,出現癲癇,如短效巴比妥可在停藥後2~3天出現癲癇發作,並可有譫妄症狀。GABA受體功能下降可能是巴比妥和苯二氮類停藥後引起癲癇發作的原因。

三、抗焦慮藥

抗焦慮藥主要用於減輕焦慮、緊張、恐懼,穩定情緒,並兼有鎮靜催眠的作用。按其化學結構可分為:苯二氮類如地西泮、勞拉西泮和阿普唑侖等,臨床應用最多;丙二醇類如安寧、眠爾通等;二苯甲烷類如羥嗪、布克利肼等;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三環類抗抑鬱藥等。該類藥物在兒童精神科中應用的適應證為兒童睡眠障礙、兒童焦慮症狀和焦慮障礙。

但該類藥物除引起乏力、易激惹、意識障礙外,可引起精神依賴和軀體依賴,與巴比妥類停藥綜合征的藥物依賴一樣,長期應用停藥時可發生撤藥綜合征,表現為焦慮、震顫,也有癲癇發作、幻覺和譫妄,長效製劑一般在停用後3~10天、短效製劑在停藥後24小時內出現,其導致的癲癇發作與劑量有關。

其他抗焦慮藥如安定、利眠寧、阿普唑侖等皆可加劇癲癇的全身發作。也有報道氯硝西泮誘發全身性癲癇發作的病例,其機製尚不清楚。

第六節非甾體抗炎鎮痛藥

非甾體抗炎鎮痛藥能抑製體溫調節中樞的前列腺素(PGE)合成酶,使前列腺素抑製劑的合成和釋放減少,從而恢複體溫中樞的正常反應性,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出汗,繼之體溫恢複正常。

一、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為兒科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藥,有較強的解熱鎮痛作用,還可用於抗風濕病和抗凝等。長期大量服用也有較多副作用,其可通過局部和中樞機製引起惡心、嘔吐,輕中度中毒症狀有頭痛、眩暈、耳鳴、困倦和換氣過度,較嚴重中毒可引起煩躁不安、譫妄、驚厥、昏迷、脫水和腦水腫,最終導致肺水腫和心血管衰竭。高熱也是兒童阿司匹林中毒的嚴重並發症,由於組織產熱增加,也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反應,如昏睡、昏迷、驚厥等。另外在患有病毒性感染伴有發熱的兒童尚可發生瑞氏綜合征,表現為開始有短期發熱、驚厥、頻繁嘔吐、顱內壓增高和昏迷,可有一過性肝功能異常,病理發現有短暫的內髒脂肪變性、急性腦水腫等,易誤診為中毒性腦病或病毒性腦炎。可能與其抑製體內幹擾素形成,機體抗病毒能力下降,肝細胞線粒體損傷,造成一係列代謝紊亂有關。

二、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在非甾體抗炎藥中作用較強,其鎮痛作用為阿司匹林的12倍,也有顯著的抗炎解熱作用,其抗炎作用為氫化可的鬆的2倍,除了抑製PG的合成外,還能抑製多形核白細胞的活動,減少其在炎症部位的浸潤和所釋放的溶酶體酶對組織的損傷。主要用於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以及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的治療。其副作用也較大,不良反應發生率可高達35%~50%,除消化道症狀、肝髒損害和抑製造血係統等副作用外,中樞神經係統異常的發生率也較高,可出現頭痛、頭暈、幻覺、精神錯亂、甚至驚厥。

第七節麻醉劑和鎮痛劑

血內局麻藥的濃度驟然升高可引起一係列中毒性症狀,如頭痛、頭暈、舌或唇麻木、耳鳴、嗜睡、視力模糊、注視困難和複視;還可出現麵紅和冷感、言語不清、精神錯亂、肌肉震顫和驚厥,發生驚厥的機製可能與局麻藥作用於邊緣係統、海馬和杏仁核有關,認為杏仁核的血液灌流較其他部位更為豐富,局麻藥通過杏仁核的血腦屏障也較容易,因局麻藥選擇性抑製大腦抑製性通路,使易化神經元的釋放未遇到阻抗,出現興奮和驚厥。由於許多局部麻醉劑是由血中膽堿酯酶進行代謝的,有膽堿酯酶功能障礙的患者更易出現癲癇發作。

一、泊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