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三)(3 / 3)

二是要用切實可行的行為去努力,以實現目標。目標的實現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如果隻說不幹,隻能埋怨環境,埋怨他人,不去奮鬥,不去改造和利用環境,那也不會將個人動機升華為目標,努力去實現目標,克服牢騷心理。這一點處理不好,反使牢騷更盛。古今中外許多仁人誌士,在實現自己奮鬥目標的過程中,都有一段與個人命運和客觀環境抗爭的經曆。有m『這樣的經曆,才會自強不息。如果靠發牢騷能夠取得成功,那何必要作奮鬥呢?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愈挫愈奮”。他如果以牢騷來代替奮鬥,還能取得國民革命的成功嗎?不可能。

(三)借助外力法

有些人產生。牢騷心理,往往不是能靠自己的努力能夠矯治過來的,需要借助外力的幫助。在通常的情況下,社會疏導是一種矯治牢騷心理較為有效的借助外力的方法。在社會生活中,有些牢騷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的,它既不可能取締,又不可以放任自流,最好的辦法是借助他人的力量進行有力的疏導和化解。特別是有些社會牢騷和某些政治牢騷,隻能疏導而不宜施堵和施壓。施堵和施壓的隻能取得暫時的、表麵的效果,無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有時反而會使矛盾潛伏下來,一旦時機成熟,會形成突然暴發的勢態,一發而不可收。

另外,政府的有關部門承認工作中的失誤,也是一種矯治社會牢騷的有效辦法。對有些政治牢騷、社會牢騷,作為黨和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當聽到它後,就應認真地分析,汲取這些牢騷中的合理成分,承認工作中的失誤,並引導社會公眾正確對待失誤,這樣,人們的原諒心理也會分化為抵製牢騷的心理動因,從而原諒黨和政府的工作失誤,不發政治牢騷。

再就是要促進民主進程,采取民主措施來矯治社會牢騷。矯治政治牢騷心理和社會牢騷心理的根本辦法,是增強政府辦事的社會透明度,疏通民主對話的渠道,集思廣益,把辦事的公開性與社會的開放性結合起來,讓大家有說話的地方,能夠心情舒暢,牢騷也就自然會消失。

(四)適度發泄法

牢騷一般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刺激引起,表現為一種消極的心境,同時又是一種沒有固定指向的潛在破壞力。人們的理智可以衝淡它,也可能隻是暫時地壓抑它。遇到某些適當的時機,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超過一定的心理負荷,牢騷會像火山噴射出的岩漿,會突然迸發。對這種暫時壓抑而又不能排除的牢騷,與其“匣門堵水”,不如“分道排洪”,也許,適度地加以發泄更有助於矯治和消除牢騷心理。

所謂適度發泄,是指發泄有度,不是不顧及後果的盡情傾瀉。如此,則可能會有如火上澆油、油助火勢的惡果,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增添新的麻煩。例如,當您工作中與上級發生矛盾的時候,明智的辦法並不是回避矛盾。你可以找領導交換意見,當然,如果是對上級有了意見,回避正麵交鋒固然不失為一種策略,不過還是當麵溝通為好。在實事求是、尊重上級的前提下,爭辯幾句也並不過分。隻要你的認識和言詞並不偏激,有理有據,中肯,人際關係並不會因為你適當表示了不滿或憤慨而惡化,也不會因你發了幾句牢騷而給你“穿小鞋”。這種適度發泄會使你如釋重負,感到一身輕鬆,放下心理包袱,問時,也會幫助對方得到解脫。相反,如果不及時疏通人際關係中的不協調障礙,心中結成的疙瘩勢必使雙方均不得安寧。在這裏,任何一方所做的溝通努力都是積極的,另一方應當作出積極的響應,使雙方都有台階可下。切忌“有理不饒人”,“冤仇宜解不宜結”,實為大家參考的古訓。

女性對委屈和煩惱的忍耐力據說比男性強些,但她們極易將委屈和煩惱以牢騷的形式帶回家中。一般情況下,丈夫並不會因為你真情的傾瀉而不耐煩或小看你,相反他會因你的信任而感到堅強有力,從而更加激起做你堅強後盾、提供有一定的範圍內。但是,發牢騷畢竟不是排遣個人對他人不滿的最佳辦法,因為它並不解決根本問題。你還是需要冷靜地分析引起牢騷的原因,並有針對性地拿出相應的措施。

將牢騷帶同家中發泄比在社會上的發泄有更大的好處。我們倡導人們在產生牢騷心理後,適度地將這種對社會上、組織七的牢騷,來帶回家裏進行適度地發泄。如將不滿的情緒遷怒於家人或孩子身上,最常用的手法是借題發揮,也有的人將這種無名火轉嫁到物品身上。有這麼一位青年,他好不容易成了家,家庭建設也已初具規模。但他有一個毛病,在廠裏與師傅或同事鬧別扭後,回家總要拿一兩件小東西出氣。開始是摔煙灰缸、碗或酒杯,後來發展到摔暖瓶、茶壺、臉盆等。一次,這位青年又因為單位扣發其獎金的事與同事們鬧翻,他在外喝酒回家,與妻子大吵一通,並借著酒興打壞了彩色電視機。最後小兩口離了婚,小夥子追悔莫及。這種發泄牢騷的辦法,主要是沒有掌握好適當的度,發泄得太過火了,由發泄一下心中對領導和同事的不滿情緒,轉向攻擊行為,將茅頭指向自己家人,這種做法是不適當的,同時,也是極其有害的,最終受折磨的隻是自己,將一個好好的家庭搞得矛盾百出,甚至拆散家庭,妻離子別。

所以,發牢騷也要注意對象、時間和場合。一般來說,當自己與家人、親近的人在一起的時候,發發牢騷也就無妨大局,對方也會勸勸你,同情你,你也會得到某種感情上的安慰;相反地,如果你不慎在“對頭”的人麵前發幾句牢騷,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一轉過身來,他就會“添油加醋”地使你的牢騷變了味,或進行誇大性地渲染,甚至在領導麵前“奏上一本”,這就使你更為被動了。同時也要注意場合。在一個比較輕鬆的場合裏,發點牢騷,調節一下氣氛,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是,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下,如有些重大的會議,如果你一發牢騷,就會改變現場的氣氛,破壞大家的情緒,甚至扭轉會議的主題,使主持會議的人下不了台。在某些征求意見的會議中,如果你能適度地發點牢騷,也會增加意見的分量,而如果你在公眾集會的場合裏,你發牢騷就有政治意味和攻擊性行為的成分和嫌疑。所以,發牢騷也要注意場合,注意發牢騷的時間和地點。有些不適合發牢騷的地方,最好不要發泄。

(五)情緒理性療法

情緒理性療法,是近幾年來在西方頗為盛行的克服牢騷心理的方法。它的核心內容是引導牢騷心理者運用合乎邏輯的理性思維,加上正麵的自我交談,來減少應激反應和負性情緒,特別是帶牢騷的負性情緒及其牢騷心理。具體的實施方法是這樣的:是由什麼事情引起的對現實的不滿和不良情緒,也就是你對他人的牢騷是怎麼引起的。實際上這是牢騷心理的一個根源。找到了這個“病源”,以後就好“對症施治”了。強化正確的認識,弱化非理性的認識作好準備。如一個人炒股輸了,應該以冷靜的、理性的態度來認識,炒股必然有輸贏,對炒股風險缺乏承受能力的人就不要涉足股市。既然炒了,“勝敗乃兵家常事”,“輸贏也是股家常有”。找到了非理性認識,就會為矯治非理性的認識,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的認識,是引起對他人不滿和牢騷的一個心理根源。隻有明確這一點,才能為以後得出正確的認識,矯治非理性認識,準備一個良好的前提條件。世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特別是不愉快的事情,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認知係統,分清是非,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必產生怨氣和牢騷,不去憤世嫉俗,不要自我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