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牢騷心理也有兩麵性,即正麵的、積極的一麵和反麵的、不健康的一麵。認識到它的兩麵性,就是要發揚其正麵的積極作用,用它來懲惡揚善;認識到它不良的一麵,就是要加以克服和矯治,防止其成為社會公害。
(四)壓抑性
牢騷心理是情感壓抑和成見積累的不良結果。一個人當受到挫折後,是能夠用意誌的力量來壓製住某些強烈的不滿情緒的,或者將意識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惑和痛苦的思想、經曆、欲望等,不知不覺地壓製到潛意識之中,使之不侵犯自我或使自我免受痛苦。所以,在心理學上,壓抑又稱為動機性的遺忘,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壓抑是由不愉快的或痛苦的經驗所產生的焦慮而引起的。凡是與社會相抵觸的內心動機,如任其發展下去就會為社會所不容,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挫折並因此而產生焦慮和痛苦。因此,每當這種衝動萌發時,個人常常有意無意地將其壓抑,以便保持心境的安寧。但是,受到壓抑的意識進入潛意識後,並非從此偃旗息鼓,而會形成各種“情結”,一有機會便會闖入意識領域,從牢騷、失言、筆誤中反映出來,壓抑雖能暫時減輕焦慮和痛苦,但按捺不住內心的不平衡心理的紛擾,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使人性情暴躁,當看到別人不順眼時,便會以牢騷的形式進行發泄。當一個人在逆境中時,自己對什麼都看不順眼,一張嘴就是批評別人的缺點,一睜眼看到的都是不滿意,看到什麼總是先挑毛病,表達自己的不滿,意見滿腹,怪話連篇,埋怨不斷,怨天尤人,這其實是個人的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這種不良的情緒,如果持續得較久,隨著內心不滿的增加,當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這時牢騷心理就會形成,隻要找到發泄的合適的時機和場合,就會發泄出來,從而表現為牢騷心理和牢騷行為。所以,牢騷心理是一種壓抑情感的宣泄,具有壓抑性的特征。
(五)普遍性
牢騷心理廣泛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個團體、各個單位、各個個體之中。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論日子過得怎樣,人們總會有牢騷發生出來。現在的貨物和日用品多了,價錢便宜了,但這些東西好的少了,假貨多了,這是一種美中不足的牢騷;下崗或失業了,找不到工作了,便怨天怨地,罵三罵四,到處講怪話、發牢騷,這是一種發泄心中不滿的牢騷;妻子跟別人好上了,便恨那位第三者插足不說,還時不時地說這是根源於社會風氣不好,使婚外戀現象上升,誰讓自己趕上了呢?這是一種婚戀失意的牢騷,等等。總之,牢騷可以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麵的人們,都存在著發牢騷的心理現象,隻是由於各個人的社會工作、社會環境、社會經曆、社會經驗、社會交際、社會知識、社會角色等方麵的不同,所發牢騷的程度、內容、性質、表現方式,以及牢騷後所引發的社會反映和社會後果等方麵不同罷了。
(六)傳播性
某些人心中有牢騷,必然要發泄出來的,那麼,凡是發泄出來的牢騷,也必定要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傳播和擴散。牢騷之所以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傳播和擴散,是因為牢騷所反映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許反映和迎合了少數人的心理需要。比如,個別人所發泄的表達對社會不滿的牢騷,也許會引起一群人的不滿,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牢騷,也會變成一群人的牢騷,形成群體牢騷,群體牢騷則會進一步形成和擴大為社會牢騷。這種傳播和擴散,不是強迫性和意識性的,而是人們心理引起共鳴的結果。這種傳播性也說明了牢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某種牢騷的大麵積傳播,正說明這種牢騷所反映的某種社會風氣在社會上具有很大的傳播性和危害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表明這種風氣已經成為社會的公害,需要加以糾正和克服了。
牢騷心理的心理特征,主要的是體現在上述方麵。當然,人們對牢騷心理特征的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那麼所得出的結論也許會有不同的幾種。總的來看,牢騷心理主要有上述心理特征,它是鑒別牢騷心理與非牢騷心理的依據。
四,牢騷,不發白不發,發了也白發;白發還要發,爭取不白發
對牢騷心理進行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從人類心理需要的角度來劃分,牢騷心理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型。如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發泄的牢騷;安全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發泄的牢騷;歸屬和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發泄的牢騷;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發泄的牢騷;自我實現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發泄的牢騷等等。總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都會有發牢騷的時候,所發牢騷又根據當事人的不同情況,在內容、性質、表現方式等方麵,都會不盡相同。研究牢騷心理的類型,有助於我們把握不同牢騷的實質,更好地加深對其的認識,從而做好預防和矯治的工作。
從一個社會組織內部發牢騷的參與者數量的多少來說,可以分為個體牢騷和群體牢騷。
(一)群體牢騷心理
所謂群體牢騷,就是指群眾(某個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現行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麵的措施和做法有看法,有不同意見,甚至有抵觸情緒,或者當其個人切身利益有所損害時所表現出來的不滿情緒和心理狀態,或者是由於無能為力立即改變這種現狀,借助某種形式的牢騷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和意見。一般地說,群體牢騷心理雖然不健康,但也反映出某個組織在一定時期內,群眾對領導工作的滿意程度,如果僅僅是發發牢騷,這種牢騷也可算是社會狀況和國民心態的“晴雨表”,並無什麼大的妨礙。如果群體牢騷心理大麵積傳播,那就會形成群體的抵觸情緒,影響對組織措施的落實和執行;同時,也會影響組織的影響力和領導力。所以,群體牢騷是一種不利於社會安定和團結的惡性牢騷,它的出現,會破壞黨、政府和組織的穩定性,在一定社會內引發混亂狀態,導致動亂和動蕩,甚至釀成一定組織形式的反對派。我們對群體牢騷心理,必須保持警惕,防止形成群體牢騷心理和行為,因為它對國家、政府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個體牢騷心理
所謂個體牢騷心理,就是群體中的某個人由於對群體中的某種組織、某個人存在著一定的不滿情緒或怨氣,由此而形成的牢騷心理。個體牢騷心理在H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生在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當中,它由於是某個個體針對某個個體所發泄的,它會妨礙個體之間的人際關係,影響人與人的友好相處。但是,由於個體牢騷心理是一種個人私憤的不良宣泄,宣泄的方式不論是言語方式的,還是非言語方式的,都不會對龐大的組織、團體和群體發生太大的負麵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個體牢騷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層麵,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組織、團體,構成一定的不良的輿論影響,引起不明真相的群眾對發牢騷心理者的同情和支持,使其也同樣產生對組織和團體的不滿情緒,從而對組織發生對抗心理和行為,引發大麵積的群體牢騷心理。因此,我們也要反對個體亂發牢騷、煽動廣大群眾情緒的做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個體牢騷心理的危害也是十分可怕的。個體牢騷心理也是滋生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十分有害的心理現象和源頭。
從牢騷心理的發泄方式來研究,可以有言語牢騷心理與非言語牢騷心理兩種類型。
(三)言語牢騷心理
所謂言語牢騷心理,就是前麵所講到的,通過過激言語進行抨擊、規勸、諷刺、誹謗等,以達到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但是,這種抨擊、規勸和諷刺、誹謗等,又是平靜的,不帶有強烈攻擊性的,不會對被傷害者,造成任何嚴重的物理和有形的傷害,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嚴重傷害。輕則對其精神、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和心理攻勢,或是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一般地說,言語方式的牢騷心理,是針對組織中的個人的,而非言語牢騷則一般是針對團體或組織的。言語牢騷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較多見的一種不良牢騷。它雖然是以言語的形式出現,主要針對某個個體來進行挖苦、諷刺的,但多帶有埋怨、抱怨、規勸的心理成分,較少帶有攻擊、誹謗的心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