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複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薩迪說過一句話:“如果好人受到惡人的報複,也不必在意;石頭雖能撞碎一隻金杯,但金杯仍有價值,石頭仍是低微。”這句話是對報複心理的最好注解。針對他人的報複心理,並不是個人尊嚴的自衛武器,而是理智的陷阱、人格的自辱。
唐朝有位名臣,名叫顏真卿,其人一身忠義,大節顯明,輝映古今,廣為傳頌。人們讚頌他不單是唐朝的賢士難以倫比,自漢朝到今天,這樣大節忠義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但他的一生卻坎坷不平,飽經磨難。在唐明皇時,被楊國忠嫌惡由殿中侍禦使貶為平原太守。肅宗時,因為不讚成為太廟築設祭壇,又被當權的宰相等人嫉恨而遭報複,由禦史大夫貶為馮翊太守,後被宦官李輔國讒言所傷,由刑部侍郎又貶為蓬州太守。代宗李豫時,他任尚書後封為魯郡公,又因為上書說祭器不整,中書侍郎元栽劾奏他誹謗朝廷,再貶為峽州太守。德宗時做了吏部尚書,又被元載的同黨人、宰相楊炎所不容,降為東宮散秩。宰相盧杞擅掌國政,一直想把他排擠出去,先是改其職務為太子太師,後來又幾次派人問他是否願意出任地方藩鎮。顏真卿去見盧杞,當麵斥責盧杞容不得他,以此報複他。盧杞因此更加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機會進行報複。正好這年南平郡王李希烈叛唐,盧杞上奏皇帝讓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歸降。盧杞明知道勸降是根本無希望的,隻不過是借機會運用借刀殺人手段必欲除掉顏真卿而後快。可憐顏魯公七十五歲高齡,不畏脅迫,一生功績顯赫,也曾奮戰沙場,竟然中了盧杞卑鄙的借刀殺人之計,果然被李希烈殺害。輿論對其死甚是痛惜。
可悲的是,顏魯公既然知道盧杞要報複自己,何不當時聽從盧杞的安排出任藩鎮,或拋卻富貴桂冠隱退為民,但他卻始終沒有這樣做,以至於不辭赴湯蹈火,身死賊手。與此相反,有一位名叫司空圖的,曾任當朝禮部侍郎,遇昭帝時的動亂,隱居在中條山王官穀中。亂軍所過之處,殘暴殺戮,就是不進王官穀。當時投靠朱全忠的原翰林學士柳璨以詔書召司空圖出來做官,他假裝年老體弱,竟然把朝笏掉在地上,因此得以放還山野。柳璨的奸詐比盧杞更厲害,而司空圖和顏魯公是不能相比的。司空圖能在亂世之中保全自身,顏魯公卻把性命交給亂賊,這不太可惜了嗎!據傳,顏真卿被李希烈囚禁後,多次痛斥李希烈,最後以身殉國,用自己的死來感召天下忠義賢臣的殺賊誌氣。這對貞元年間平定叛亂,匡正王室具有很大影響。
某市有一位男青年A,他與自己大學時的女同學B相愛。相處不久,B就發現A有許多不能容忍的缺點。於是,B就開始冷落A,並不再打算與A相處下去了。正好這時有另一位男同學c也正狂熱地追求B,B便與C開始新的戀愛。B的第一位初戀男友A得知情況後,因嫉妒而產生報複心理,便不問青紅皂白,頭腦一熱,產生了一個可怕的念頭:“我是學習財經專業的,做事講求‘收支平衡’,你浪費了我的精力和青春,我要報複你這個無情無義的女人;你不與我相好,我也不讓你與別人相好。”於是,就采取誘騙的手段,將B騙到市郊,殘忍地用濃硫酸毀了她的容,致使B終身殘疾,這是一出因報複心理與行為引發的惡性人身傷害案件
男青年A自然被逐出校門,並受到法律的嚴厲製裁、像上麵介紹的這兩個典型事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它們都反映了當事者在報複心理支配下,對他人采取了報複行為,從而導致了不該發生的人生慘劇,那麼,究竟什麼是報複心理呢?
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新解
——報複心理的含義
所謂報複心理,就是對認為損害了自身利益的人,以直接的或足間接的方式進行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式的“反擊性”故意傷害,以及由此所表現出來的一係列異常心理現象、行為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能排除可能岡特定的人或事,產生對他人的報複心理與報複行為。某部有一位戰士,因為請假同家探親逾期不歸隊,受到連隊的處分。他受到處分後,雖然表麵上接受了教訓,但內心裏卻很是不服,對連隊幹部懷恨在心,便尋機報複:你給我一個處分,我讓你背一個黑鍋。便以匿名信的方式,狀告連隊幹部貪汙公款。在通常情況下,報複心理的成因往往是,或因為個人名利得不到滿足,或因為個人某種目的或動機實現受阻,或與別人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自以為吃虧,或遭到別人譏諷挖苦、自尊心受到傷害,如此等等,心理失去平衡,意欲“擺平”,便會產生報複心理或報複行為。報複心理、報複行為。到黨外找機會報複他,打罵就是一種報複手段。在黨內也尋報複;你在這次會議上說了我,我就在下一次會議上找茬兒報複你。
這種報複主義,完全從個人觀。電出發,不知有階級的利益和整個黨的利益,它的口標不在敵對階級,而在自己隊伍裏的別的個人,這是一種削弱組織,削弱戰鬥力的腐蝕劑,的確,一個人對他人或組織的報複心娌一旦產生,就不會從對方的利益和整個集體的利益出發,就不能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批評過自己的人,或者自認為是損害了自身利益的人,圖報複,泄私憤,其結果隻能導致組織內部的各個成員之間人心渙散,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互相掣肘,削弱集體的凝聚乃和戰鬥力,在集體的利益遭受更大損害的同時。也必然會造成當事者害人害已的惡果。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對他人或對集體(主要是針對集體中的某些成員),產生了某種報複心理,便會以種種方式表現出來。這是人們認識報複心理與行為最直觀的依據。報複心理是一種社會異常心理,被人們稱為“人生的黑洞”、“事業的墳墓”和“交際的羈絆”,人在產生報複心理後,會有種種內在的心理表現與外化的行為活動。有的可能表現為“明從暗頂”、“暗地傷人”、“當麵說好話,背後下毒手”;有的可能表現為“明頂暗也頂”、“公開作對”;有的可能表現為“直接對抗”、“過度反擊”、“行凶報複”;有的可能表現為“出壽不遜”、“造謠惑眾”、借“輿論殺人”,等等。凡此種種情況,往往因人因事的不同,其報複心理的表現方式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概括地講,報複心理的基本表現形式不外乎有如下幾種。
(一)情緒方麵的表現
由於報複心理是一種不良情緒、惡性情感和異常心理反應,所以往往會形成情緒危機,導致不良情緒的積聚和隨意發泄,產生不良的行為後果。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引發周瑜報複心理,但報複之心又不能遂願,使周瑜活活被氣死的故事,就非常生動地說明,報複心理所引發的惡性情緒危機是十分可怕的一種異常情緒表現。周瑜血氣方剛,機智超凡,但是氣量狹小,難於容人。孔明抓住了他情緒心理方麵的致命弱點,巧設計謀,使他中箭受氣,引發情緒危機,因生氣而金瘡迸裂,一命嗚呼,斷送了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這個故事家喻戶曉,盡管有點誇張,但是它說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這就是由於報複心理所引發的情緒危機或者情緒方麵的異常表現,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極具危害的。
所謂情緒危機,是指一個人的心靈受到某種創傷,經曆了極度的波動,包括過分憤怒、十分焦慮、抑鬱不振、沮喪憂傷,以及產生報複心理後所引發的心理衝動或行為衝動,或報複動機久不遂願所帶來的煩躁、悲觀和悲傷等,它會引發人的異常報複情緒表現,也即情緒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