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晴天裏帶一把“防雨”的傘
——嫉妒心理的預防
嫉妒心理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們當中的一種社會異常心理,它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麵。嫉妒心理是一把兩麵帶刃的劍,弄不好會兩敗俱傷。因而,對嫉妒心理,如果不去進行積極的預防,則是十分有害的。心理學工作者為人們提供的心理預防處方如下。
(一)善於保持輕微適當的妒意
嫉妒雖是一種社會異常心理狀態,屬於人的心理障礙或疾病。但是,如果一個人在群體中,沒有絲毫的可比性,沒有一點兒競爭性,也就是說,沒有輕微的、適度的嫉妒之意,則不利於群體工作的整體進取和個體工作的爭先恐後。因為輕度的嫉妒心理,能通過升華,轉變為激勵其進取的動力,刺激人們超越對方,戰勝對方,取得進步。也就是說,將它把握得好的話,就能夠化害為利。比如,同事間適度的嫉妒,更會激發工作的熱情和工作的競爭性,使人不甘落後;戀人間有點輕度的嫉妒,會促進愛情更加甜蜜,增強愛情的基礎,增加吸引力,使彼此難以分離;群體間適度的嫉妒,會形成你追我趕、奮起直追、不甘落後、共同進取的動力。因此,關鍵是要把握適當的“度”,把握不好,妒火中燒,妒焰過旺,就會引火燒身,或者引火焚人。在一個集體內部,如果妒火全無,則死氣沉沉,互無比勁,不會有共同的進取之心。
把握適當的“度”,關鍵是加強自我修養。一個人修養良好,就會為人處世熱情,辦事豁達,待人寬宏,對別人的進步欣賞而不嫉妒,追趕而不設障,容納而不排擠,學習而不打擊,以對方為榜樣,不斷地激勵自己奮力追趕。加強自我修養最首要的是勤奮讀書,多多求知,知識豐富了,就會明理有識,視野開闊,就會減輕嫉妒心理了。
(二)善於在客觀比較中化解妒意
預防嫉妒心理的發生,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方法,那就是善於運用可比性,善於進行客觀的比較。在比較中不能僅僅以自己之長,比他人之短;或僅僅以自己之短,去比他人之長。這種比較不客觀,不但不會預防與消除嫉妒心理,而且還會妒火中燒,引發更大的嫉妒心理。正確地進行比較,則應既以自己之長,論他人之短,又要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長,這樣做到客觀、全麵、辯證、公正地進行比較。隻有這樣比較,才能在嫉妒還未形成之時,有效地預防嫉妒心理的發生。
(三)善於尋找和發掘自己的價值
俗話說,嫉妒別人,不如啟動自己。假如自己的嫉妒之心是針對他人的才幹與能力的,那麼,擺脫這種心理因素的方法,就應是設法擁有能與對手匹敵的資格,這是預防嫉妒心理的積極心理策略。尋找和發掘自己新的價值,開拓一個不輸給別人的境界,可以提高自己的奮鬥目標,強化努力的動因,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升華自身的價值觀,從而有效地把嫉妒別人,轉化為充實自己和提高自己,尋找和發掘自己的價值,一旦有了收獲,你會同過頭來,品嚐自己得到的成功,就會其樂無窮,從而拋棄那些與人紛爭的嫉妒念頭,投入新的更高的境界,投入新的追求之中,不去嫉妒別人,而是努力武裝自己。
尋找和發掘自己新的價值,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沒有這種近乎臥薪嚐膽的努力和頑強拚搏的精神,永遠不會完成心願,實現奮鬥的目標。
(四)破除自私心理的束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嫉妒心理並不是一種孤立的心理活動,而是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等諸多心理因素製約的一種心理現象。特別是當一個人的私心太重的時候,往往不考慮別人的進步、國家的大業,隻考慮個人的得失、榮耀和地位,隻有破除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才能預防嫉妒心理的產生。心理學工作者告訴人們,要破除自私心理的束縛,首先要正確地看待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現實生活中少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繁花似錦,總有凋謝之時;華亭如蓋,難以經世不衰。限於主客觀條件,也不可能萬事如意,樣樣都比別人好,時時都走在別人的前頭。有時候,這方麵比別人強,那方麵不如別人;有時候,自己在某一方麵超過了別人,別人又在另一方麵淘汰了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規律。要求自己什麼事情都比別人做得更好,什麼時候都領先於他人,這是不切實際的苛求,也是心氣太高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由於興趣、愛好、基礎、環境等原因,在某一方麵即使自己再努力,就是趕不上某個同事,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此時不行,並不等於永遠不行,此時不行,暫時承認不行就是了。每個人都有行的時候,也有不行的時候,隻是有時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俗話說,揚長以補短,“短”可能變成“長”,你的“短”,經過努力,有可能趕上或超過別人的“長”,當然也可能永遠趕不上,超不過對方。承認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就是承認自己既有長處,又有短處,承認主觀努力可以改變現狀,有了這些“心理認同”,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會比較客觀和全麵,就會比較符合實際;對於別人的才幹、成績、進步和境遇,就不會怨恨不服,進而嫉妒,相反倒會認為這是合情合理,有利於相互間的比學趕幫。
破除自私心理的束縛,還要擺正自己和別人的位置。嫉妒心理具有“嫉疏不嫉親”的特征,就是自己的親人獲得了榮譽、成績,一般不會引起嫉妒心理者的嫉妒。你的父親升任了你所在單位的領導,你隻會為他高興,而不會嫉妒萬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你的父親,是你的親人,你同他是一家人,自己人又怎麼會去嫉妒自己人呢,這就是問題的實質!你之所以會嫉妒別人,因為在你看來,他是他,你是你,外人不是“自己人”,利益有衝突,心中有偏見,個人有不滿。可見,嫉妒心理的產生,病根還是心中“自己”的位置過於膨脹了,以至於擺不正自己同別人的關係。因此,要克服嫉妒心理,開闊眼界,拓寬心胸,是十分重要的。
“心底無私天地寬,心中有私行必貪”正是這個道理。
八、“椽子要出頭,又要不先爛”之心理攻略
——嫉妒心理的矯治
對嫉妒心理及時做好矯治工作,既是群體淨化社會心理環境的重要途徑,又是個體的一項重要的心理保健措施之一。對嫉妒心理進行及時矯治,應該從全方位的心理治療人手,一般來講,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自我反省法
自我反省,就是通過與被嫉妒者相比較,進而找差距,比短長,對嫉妒的危害、後果等,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和反省,通過找差距,比短長,正確認識別人,正確看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而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三國時期,東吳的年輕將領周瑜和老將程普,一同被任命為左右都督。周瑜年紀輕,戰功大,因此,程普覺得自己年紀大、資曆深、戰功著,就應該比年輕的周瑜官位更顯重。正因為他有種心理狀態,所以從一開始就嫉妒起周瑜來,而周瑜從不計較這些,不是怨天怨地,責備社會,責備他人,責備自己,無動於衷,受人支配,相反遇事總是先征求他的意見,對程普特別尊重。後來程普非常感動,他就反省自己的嫉妒心理,覺得自己嫉妒青年人是不對的,對青年人應該扶助一把才對;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通過及時反省,有效地排除了嫉妒之心,達到了團結一致。程普後來在談到自己的這段經曆時說:“與周瑜共事,就像飲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不知不覺又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