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讀心,潛意識幫你看透世界(2)(3 / 3)

討論過來潛意識對於身體的控製性,現在就可以了解為什麼身體的語言能夠表達潛意識的思想了吧?越是無意識的動作,越是接近潛意識,也就越接近內在的思想。我們會對不喜歡的人不耐煩的揮手表示自己已經沒興趣聽下去了,當麵對自己心上人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靠近來滿足自己對於對方的需求。

意識控製我們的身體,讓我們離開座位一直向前走,即便在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也不會停止走路或者是因為思考問題而不會走路了。有些人一邊走路一邊沉思一邊用手在比劃,那是他在用手比劃出自己心裏想的那些事情來幫助自己思考,這表明他正在思考的事情對他很重要需要盡快搞定。

現在的世界,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被變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於肢體語言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在各種會議談判銷售中,肢體語言被越來越多的應用進來。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肢體語言,而即便是同樣的肢體語言也可以表達不同含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搖頭這個被我們廣泛認可的動作在不同國家卻有著截然相反的意義。在我國和歐洲國家搖頭都是表示否定,而在印度搖頭則是表示肯定和讚賞。而同樣是點頭可能是一種肯定和積極的讚賞,也可能是一種敷衍的態度,這個完全取決於當時的環境。

我們還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是在交談中會做出某種暗示,這種暗示可能是有意為之但更多的是潛意識下的一種對外在信息的反應。這種信息往往都能明白無誤的向你表達出坐在你對麵的那個人到底有沒有在認真的聽你說話。有人會對這個表示不理解,其實仔細想一下就明白,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是會覺得自己時間寶貴,不想別人拿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情來煩自己,所以在聽到他們自己覺得無聊的事情的時候,雖然顯意識範圍內出於禮貌還是想要掩飾自己的不耐煩,但是潛意識已經操縱身體開始表達自己的不爽,這個時候隻要我們多注意就能發現問題。

一位年輕人剛進公司的時候就被家人告誡,說話辦事一定要有眼力。在能力和眼力之間領導們都會選擇眼力。年輕人似懂非懂,隻能是努力去嚐試什麼叫眼力。

在公司時間久了,慢慢的和同事們熟悉了,年輕人也開始和大家說說笑笑。隻不過年輕人有個毛病就是開起玩笑來比較過分。很多次同事已經表現出不耐煩了,年輕人猶自不覺的自顧自說笑。結果是惹到同事很不高興。

一次年輕人家裏出了點事,年輕人到公司的時候情緒很低落,一個以前被他開玩笑的同事過來逗了幾句,年輕人惱火的和對方吵了幾句。於是兩個人都被叫進了領導辦公室。同事被說了幾句之後就出去了,剩下年輕人開始向領導訴苦。隨著年輕人的不斷抱怨,領導本來交握在辦公桌上的雙手開始收回抱在胸前,雙腿也慢慢的分開靠在椅子上不停的抖動著。年輕人又絮絮叨叨了半天,這才停下來,此時領導已經低下頭去擺弄著自己的東西,聽到麵前沒了聲音直接揮了揮手打發走了年輕人。

很明顯年輕人已經忘記了家人讓他有點眼力的告誡,或者說他根本就沒理解到底什麼叫有眼力?《論語·顏淵》有這樣一句話:“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總結起來就是察言觀色。其實察言觀色並不是一個貶義詞,這個詞所表達就是讓我們要對其他人的身體語言一定要注意觀察,隻有注意觀察這些身體語言才能方便我們了解對方的心思。就像案例中領導一樣,雙手抱胸一般來說都是無意再與對方交談的暗示,而靠在椅子上抖動的雙腿證明該人的注意力已經不在眼前的對話上了。

同樣的在交談中,如果對方不斷的東張西望,並且說話不看著我們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個人已經不再值得我們信任,因為這種肢體語言向我們表露的是這個人的內心世界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盡管他可能是出於羞澀或者是什麼其他的原因,但是隻要是這種動作出現就會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種惡意的行為。

根據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們有很多種動作用來向對方暗示,無論是刻意還是無意的這種暗示都是最為真實的反應了內心的想法。舉例來說,兩個男人麵對麵交談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動作來判斷這兩個人的關係。兩個人正在握手,但是其中一個人一隻腳稍微靠前而重心放在另外一隻腳上,這個動作表明兩個人並不是朋友或者平級關係,他們很可能是上下級關係。這個姿勢也是《教父》裏馬龍白蘭度的經典動作。這個動作是上位者接見下位者的標誌性動作。一旦這兩個男人擺出了經典的牛仔動作,就是像我們在電影常看見的鏡頭那樣雙手叉腰或者是雙手勾在腰帶上,尤其是把上衣向身體兩側敞開的時候,即便是兩個人正在滿麵笑容的交談,我們也知道這兩個人其實是敵對關係,甚至隨時有可能爆發戰鬥,因為這種姿勢在向外表露自己雄性特征的時候也是一種向對方發出決鬥信息的一種暗示。

在現在的社會中,商務談判也越來越多,而談判往往是以一種你爭我鬥的形式在進行。這種時候談判的雙方不僅僅是在言語上你來我往,更在其他層麵上進行爭鬥。當一方開始悠閑的向後靠在椅背上,雙手由緊握變為隨意的放在桌上的時候,我們能夠判斷出談判正在向著有利他的一方發展。相反如果他上身向前微聳,雙手開始緊握正證明談判並不是很順利,而微微壓低的雙肩不僅僅是一種鬥誌的表現,也反映出了他現在雖然還是充滿鬥誌,但是已經有了退讓的想法。而通常男性和女性彼此之間的一些動作是帶有誘發性質的。我們可能注意到過當麵對麵的男女進行交談的時候,一旦男性作出雙腿分開的動作,而這種動作通常都是被認為帶有一定的進攻性,那麼女性不管是跟對方什麼關係,總會下意識的做出一個身體微微向後仰,雙手抱肩的動作,這個動作被認為是一種自我防護的動作。

不僅僅是在商務工作中,情侶之間也會有著不同的暗示性動作。比如擁抱之時雙手是否緊貼對方的身體,在無意識的對視中眼神是否有躲閃。

總之作為潛意識的外在表露,身體語言往往在不經意間讓我們看到對方的內心世界,這一點對於人際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借助良好的人際關係來達成自己的目標,那麼察言觀色是必須要學好的,因為那些可能被別人忽視的小動作有可能就是你陳宮的關鍵。

不幸為什麼會延續?

馬龍·白蘭度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裏。他的父親是一名推銷員,經常在全美各地推銷商品,偶爾回趟家總會和妻子爭吵,甚至還會動手。白蘭度的母親則是一位不出名的演員,除了演戲,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每次喝醉酒後就會到處耍酒瘋,甚至做一些不合法的事情。

年幼的白蘭度不但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還要時刻小心粗暴的父親,由於母親總是被帶到警局,還要經常出入監獄將母親接出來。為了擺脫這種生活,白蘭度很小的時候就隻身來到紐約,並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走上了演藝之路。在《欲望號街車》中扮演的斯坦利這個角色,讓白蘭度一舉成名,並第一次被奧斯卡獎提名。之後白蘭度更是在演藝界大放異彩,他扮演的反麵人物,粗暴叛逆,讓人心生恐懼。他扮演的正麵人物,心懷慈悲,善良的純粹。這種自然、完美而獨特的演戲風格使他成為了美國演藝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然而事業上的風生水起,並沒有使白蘭度擺脫生活的不幸。他一生中有過數次婚姻,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白蘭度不但無法與妻子和睦相處,就連他的情婦也選擇自殺,更別提他的孩子了。因為得不到家庭的關愛,他的孩子總是陷在無盡的麻煩中:酗酒、吸毒、入獄、自殺等等。

在白蘭度的一生中,擁有6個自殺的情婦,二十多個不幸的子女。可以說,白蘭度童年遭遇的不幸完全通過他傳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

為什麼發生在白蘭度身上的不幸會延續到他的下一代?一句話:是潛意識中的不幸造成的。在人的心靈中有兩個層次:顯意識和潛意識。人的思考一般都停留在顯意識層次,但是所有的習慣性思考都會沉澱到潛意識中去,隨後潛意識就會影響人的一生,將潛意識中的意念都轉變為現實。通常來說,隻要潛意識接受了一個觀念,它就會立刻開始將其轉變為現實!

在白蘭度的潛意識層麵,他覺得家庭是不幸的,所以他最終也沒有獲得幸福的生活。同時也因為他是不幸的,所以他身邊的人也得不到幸福。在《欲望號街車》中與白蘭度搭檔的費雯·麗認為白蘭度是個極度情緒化的人。他的這種情緒化並不是沒有來由的,由於他的生長環境導致了他神經敏感,看似不經意的一件小事就會讓他大發雷霆。有人稱,白蘭度雖然未必是“叛逆”角色的先驅,卻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為自己,也為觀眾建立了一種風格,一種特性,一種典範,以一種獨特的“反英雄”格調,突破傳統,超越常規。他的這種獨特的演藝風格很大一部分是他內心想法的一種發泄。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白蘭度扮演的角色,尤其是野性、粗暴的角色最為深入人心,這是因為白蘭度潛意識有這些因子,所以才會將角色刻畫的入木三分。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因子深埋到了白蘭度的潛意識中才造成了他生活上的不幸。

關於潛意識,值得一提的一點是:無論是好是壞,潛意識都會完全接受。它就像人類忠實的奴仆,在觀念的接受上沒有選擇性。由於童年的不幸在白蘭度的潛意識埋下了一個觀念:他無法處理好家庭關係。因而在真正麵臨家庭生活時,他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進而導致一團糟。如果不能從潛意識中根治這種不幸的觀念,那麼不幸還會延續下去。

針對這種不幸延續的問題,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最終發現:一個人在成年以後遇到的諸多的心理上的不幸,可能都起源於兒童期。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經曆了種種不幸,那種不幸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雖然有些人對自己童年所遭遇的不幸嗤之以鼻,認為那不足以影響自己的人生,甚至不值得一提,但那隻是自己在顯意識層麵的認識,並沒有深入到潛意識中去。

顯意識和潛意識是兩個相對的概念。顯意識是受到理性的控製,但潛意識是人們無法感覺到的。盡管我們無法感覺到潛意識的存在,但它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在生活中遭受到的困難、成功、挫折、幸福,都是由隱藏很深的潛意識決定的。它忠實地反應著人們的內心,不論你是否承認,它都在背後默默操縱人們的行為。或許在白蘭度看來,童年的不幸早已離他而去,但潛意識卻不認為,也就是說他內心深藏著不幸,所以他的生活才會一直不幸下去。

其實,誰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每一個人的生命裏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不幸,隻有真正從這些不幸中擺脫出來,人才能走上新的生活,不然會讓自己不幸的過去纏繞自己,不幸也會降臨在未來。這裏所謂的真正擺脫,並不是顯意識上的遺忘,而是在潛意識上的消除。顯意識層麵的遺忘是很容易的,隻要刻意不要想起就可達到,然而要從潛意識上消除不幸的觀念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針對潛意識層麵對不幸觀念的消除,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朱迪斯·路易斯·赫爾曼博士提出了開創性的療法,並具體闡述了其步驟。總的來說,這種療法共分為三步:獲得安全感;記住創傷的細節並哀悼由此帶來的損失;最後重新恢複正常的生活。

重新獲得安全感,就是說轉變行為,想辦法將自己從之前無法控製的局麵中擺脫出來。例如白蘭度在承受來自家庭方麵的暴力或厭惡時,他還是個小孩,沒有能力反抗,也無法排解恐懼感。但如果是成年之後再回到那種場景中,他完全有能力控製場麵,自然也就消除了之前的恐懼感。一旦了解自己遭遇的一切並不是那麼恐怖之後,內心也就安定了許多。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藥物來幫助精神放鬆。

其次是記住創傷細節並哀悼由此帶來的損失,使神經對那些不幸的記憶重新獲得更切合實際的認識和反應。在回憶不幸的過程中,進行疏導,使人們逐漸放開心結。隻有鬆開了心結,才有可能迎向新的生活。在回憶過程中,一定要各個細節都照顧到,如此才能讓人進入到情境中,唯有如此人們才可能從這種情境中擺脫出來。另外在哀悼損失的同時,人們也會認識到自己錯失了多少美好,進而往好的一方麵想,在潛意識中注入正麵的能量,進而獲得全新的人生。在這個步驟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重述不幸的經曆時要用一種安全的方式,避免重新陷入到不幸的意識中去。

最後要重新恢複正常的生活時,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現在的生活。拋開不幸的陰影,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用新的方式,新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生活,樹立幸福的信念。

一位心理醫師就用赫爾曼博士提出的療法成功治愈了一位患了恐水症的病人。

那位病人來看心理醫生時,已經長達六個星期沒有喝進一滴水了,麵容消瘦,在那痛苦的六個星期裏,他隻能用水果來維持自身所需要的水分。雖說是患了恐水症,但他可以把水杯端到嘴巴旁邊,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將水喝進嘴裏,這件事讓醫生十分奇怪。詢問他是否在喝水方麵有過不好的經曆,他自己也想不起來。

無奈之下,醫生隻好對他進行催眠。進入催眠狀態後,病人漸漸說出了他潛意識中的顧慮。原來他曾經到一位朋友家做客,正巧看到朋友家的狗在喝朋友玻璃杯裏的水,當時他心中就一陣惡心,為了禮貌,他什麼也沒說,之後便無法喝水了。當病人詳細地將這件事情說出來後,他無法喝水的症狀就消失了。

像上述這位病人,他的病狀是比較簡單的,隻是對一件小事有些顧慮,所以說出來後就覺得輕鬆了,喝水也就不再是件令人惡心的事情了。與此同時,這個故事還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許多事情不是自己覺得忘記了,就真的是忘記了。就像這位病人,他以為他已經把那次不好的經曆忘記了,但催眠之後他還是說起了這件事,而且也證明正是這種潛意識中的記憶影響了他正常喝水。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把自己受到的傷害壓抑到潛意識當中,然後假裝對它視而不見。潛意識心理學認為,正是這些人們視而不見的傷害造就了人們心理上的不適。在生命的過程中,如果麵對種種傷害,我們都置之不理,任歲月將其沉澱到潛意識中,久而久之,我們內心就會充滿不安、恐懼,甚至暴力等消極因子,這些因子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因而,潛意識心理學提倡人們在解決問題時,使用回想術,回到過去受傷害的情景中,將潛意識中的創傷治愈。唯有如此,心靈上的傷才能完全撫平。這也是潛意識心理學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