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白朗來了,段祺瑞也來了(3)(2 / 2)

光山縣城格局不大,不如信陽。路過縣衙,還能見到過火的痕跡。就在那裏,二人與飯沼碰麵。李玉亭此前幾乎沒跟飯沼打過交道,但此時相見,難免有點驚喜和故人的意思。他不再矜持,熱情回應了飯沼的招呼。問及所為何事,飯沼表示也是遊曆。他很喜歡中國的風景。“尤其是你們豫南。有山有水,可謂美不勝收!我拍下這些照片,寄到東京的報館,一定能賣個好價錢。對於你們,也是個宣傳。”

這話李玉亭愛聽。三人隨即一同遊覽光山的代表景致,東門外紫水河邊的紫水塔。該塔始建於明朝,原為鎮水避洪,因此處地勢低窪,河塘交叉,常有水患。這座樓閣式磚塔采用花崗石塔基,塔門向西,石雕門額,“紫水塔”三字橫排,上款是“同知銜知光山縣事王玉山題”,下款是“光緒丙申孟夏上浣重建”。

原來眼前的塔已非明朝舊物,前清末年剛剛重修的。李玉亭多少有點失望。李立生問道:“上浣,什麼意思?”李玉亭說:“上旬。也可以寫成上澣。古時官員十天休假一日,以為浣洗。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賦》中的十旬休暇,便是此意。”此話說完,他既有點技癢難耐的衝動,又有點對牛彈琴的沮喪。說一千道一萬,他們倆恐怕也是不懂。

飯沼帶著笨重的相機。他拍了紫水塔的照片,順勢也給他們倆各拍了一張。臨近中午,飯沼要請大家吃飯,但李玉亭堅決不幹。信陽雖與光山同級,可畢竟是道府所在,自然有點心理優越感。即便並非故土,他至少也是副東道主,讓洋人做東,豈有此理。

席間氣氛頗為融洽。飯沼坦陳自己不僅曾經從軍,而且還是和尚。日本和尚可以結婚,因而這並未耽誤他娶妻生子。多年以來,日本佛教界對於政府的軍事行動向來支持,不但號召信眾積極投軍殺敵,還向各支部隊派遣隨軍使。他就是日本最大的佛教派別、淨土真宗總部東本願寺派出的隨軍使。軍銜晉升到中尉。類似美英軍中的隨軍牧師。

“不過我所在的部隊,從未跟中國軍隊交戰。我個人還支持過中國革命。說來你一定不會相信,我參加過武昌起義。我的妻弟金子克己大尉就跟革命黨一起,戰死在武昌。當然,是革命黨,不是政府軍。”

這話李玉亭初聽不敢相信,但李立生並不懷疑。

話題自然而然地轉向了當時最熱門的國家政體。飯沼對此自有高論:“家有家長,國怎麼可能沒有君主?沒有權威,何以號令天下?真正有為的君主,不會禍亂國家。誰不愛惜自家私產呢?要想約束君王,那就製定憲法。你看看我國的明治天皇、德國的腓特烈大帝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不都是通過君主立憲,實現了國力的飛速提高嗎?”

李立生當然不能同意。李玉亭雖然口中沒說,心裏卻覺得難以反對。君主立憲至少聽起來不錯。道統高於政統,正是聖人意願。他盯著飯沼道:“這麼說來,日本支持袁大總統稱帝?”飯沼笑道:“我又不是總理大臣,哪知道國家政策?就我本人來說,我讚同君主立憲,但不支持袁世凱。他畢竟受過清朝的厚恩,不像孫中山。很多日本人都持這種觀點。這也是受你們影響而來的觀念。不過此人不簡單,很有能力。甲午戰前,日本曾經派人行刺,不過沒有成功。不光我國重視他,美國也很重視嘛。《時代》周刊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稱中國當前局勢,隻有懇請袁世凱複職,因為他是唯一能扭轉局麵的人。對吧?”

李立生搖搖頭道:“這文章可能是有,但並不代表官方。我們是民主國家,新聞自由,言論自由。”

換作別人,李玉亭早已點頭,但眼前是飯沼,情形不同。他略一停頓,又道:“曹操也有才能。曹操更有才能。”

飯沼沒再堅持,笑道:“我們俱是平民,還是不談國事吧。來,我借花獻佛,回敬一杯!”

李立生一邊舉杯去碰,一邊問道:“你們一邊支持孫中山,一邊支持袁世凱,是何用意?”

飯沼一愣,片刻後連連搖頭:“這個請你去問外務大臣。我隻是個商人。”

“孫袁相爭,日本得利。他們兩個都想獲取日本支持,結果都被日本利用。對吧?”

“那你怎麼不問問,當年洪秀全鬧長毛,打的是什麼旗號呢?哈哈。喝酒,喝酒!”

李玉亭沒有插話,但心裏隱隱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