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全新的智能生命模式(1 / 3)

時間一天天流逝著,房子看不到外麵,可房間內光線的明暗變化,是與外界同步的。睡覺時,我的夢境,也在他們的監視之下,現在的我,隻能作為一個,罕見的研究對象活著。身體是徹底垮了,就算真是神軀,也抵不住百萬載的時光衝刷吧,更何況,我哪裏是什麼神嘛。將近十日的休息、保養,隻是使體力,稍有點恢複。行動快了些,也能站一會兒了,原來能輕鬆做上百個的俯臥撐,如今幹脆,連一個也做不起來了。拒絕了實施進一步治療的建議,隨著預期壽命終點的接近,我的體質,很快就會急轉直下。死亡之前的時間,足夠仿們,完成對我的研究了。

為了維持自己的精神狀態,我在盡力回憶,過去生活細節的同時,也提出想要了解一下,他們的生命結構。大衛答應了。

配合牆麵上,影片似的圖像,他開始給我詳細地解釋起,仿類的生物屬性,和生活特征。他們體內的機械結構,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他們甚至,沒有固定統一的外形。隨生命一起,演化了百萬年的納米機器,仍未能擺脫,機械裝置的局限性——可依指令完成相應動作,卻難以持續自主地,產生出廣泛的目的性。無法作為生命核心起作用,原始驅動命令的生成和下達,幾乎完全依賴於,有機部分。驅動源就是那,縮成了密集團構造的核心基因組,及其周邊,起到配合解碼作用的蛋白質。說白了,有機化學是他們生命力的源泉,而機械,則是其外延部分。

就像人的雙手,可以替自身拿到需要的東西,並治療自身疾病一樣。微型機械作為外延,不僅擔負著,提供能量、營養的任務,它們同時也接受,來自宏觀信息處理機構的命令,必要時,甚至能夠改動核心基因,使其發出特定的源命令。所謂“宏觀信息處理機構”,在全有機生物體內,就是神經係統,在人類身上,主要就是大腦了。但仿卻同時具有多個,性能各不相同的“宏觀信息處理機構”。比如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會有兩個:一個有機性的,負責感應、覺察周邊環境,預警和歸納式思維,並保證產生於核心基因的源命令,不被機械部分忽略,牽製另一個宏觀信息處理機構的運作,和決斷過程。另一個則是,機械式的運算處理結構,類似於高性能計算機,主司海量信息查找與甄選,計算、演繹推理,模擬物理事態發展過程,還有判斷某方式處理問題的合理與否,等事項。

兩個信息處理機構的關係,有些像人類心理上,理智與道德、情感的關係,互相進行著實時、無縫隙聯絡,共同對所麵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當兩者發出一致命令的時候,全身所有納米機器人,便會迅速行動,完成某項任務指令。當然,仿的一切,都是由自身控製的,他們完全可以,另外在體內建立些,別的信息處理或是其它功能機構。像是超遠距離聯絡、機械臂、防護甲、絕熱保溫層,發聲、發光、發電、發熱裝置,化學反應爐、核反應爐,甚至微型機器生產線……大衛就曾當麵,為我造出了一個小型計時器,用的是他體內,多餘出來的重元素。幾乎可以稱為,魔術般高超的機械製造能力,卻是他們天生的本能。

不過,就個體而言,他們其實並不具有,太大的生產能力。強大的自我控製能力,帶來的負麵效應是,他們必須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計算今天的自己,可能需要多少能量、得合成多少種物質等等。規模化核聚變需要很大的能量,並會釋放出更大的能量,那是難以控製的。他們體內的這些事情,都在單原子級微觀上進行,嚴格保持著,某種精細的平衡。否則,他們的新陳代謝,很容易就會被自己的大意,破壞掉的。他們的智力和思維,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之中,不可能有愚昧者出現。即使這樣,他們也很難,完全獨自長久地,來保持自身的能量,與物質代謝的平衡。必要時,他們通過與環境或彼此間的,能量和物質交換,來維持平衡。他們的群體關係的基礎,便是建立於這樣的,相互需求之上。他們的交流方式,也正是為了適應,這樣的大規模數據,及計算過程的交換,而出現的。類似人類的,無線網絡信息傳輸。

集群協作式生存的另一好處,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仿,終於可以擺脫,自身的極大局限,把自己代謝的計算過程,和質能轉換數量及供應,交予別的仿代為打理,自己則可以專心地,去開拓空間、認識宇宙。將所得知識和經驗,分享給其餘夥伴,用於更加完善自我種群,達成生命本質交予的生存、發展任務。他們的基因、外形皆可變化,所以種族、親緣關係,對他們沒有區別;他們的智慧、生命同屬一體,所以他們不必考慮,生存於思想上有著怎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