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獵人的反思(2 / 2)

而人為什麼會有所求、有所欲,這個問題則不在心理學的範圍之內。對此,生命信息學發話了:欲望的本能,是基因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由自然選擇保留並強調的,於生存有利的覓母元素(覓母:對基因中所包含的抽象信息的特定稱謂,原詞的寫法和出自哪種語言我都忘了)控製的。此元素通過一定程序的物質形式轉換,最終會以神經放電或化學信號的方式,經某種變形和重新被指稱、定義等方式,呈現在意識中,並主導著精神運作,提供思維活動的原始動力。總之,在現代信息學的眼裏,一切都是可以被抽象化的,也正是這一學科的貢獻,使得基因模塊化成為了可能。

剛開始,我的的確確隻是想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而已,卻不小心觸到了當今科學體係中,這相當龐大的一張網絡。我沿著其中的脈絡走了一段之後,發現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基因。我知道有一種說法,說基因承載的信息,會以某種解碼過程後呈現於精神中。甚至說,潛意識之所以不會被自我意識到,就是因為它根本不是神經係統的活動,而是基因層麵上的思索。如果說基因能夠承載大量信息,並以某些特殊的化學方式進行處理,這點是我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對於這種分子以下級別的“智力”活動,該是如何影響到神經元係統的,我就一無所知了。涉及智能信號轉換和編解碼技術的問題,也許對付機器人的那幫獵人要在行得多,我也管不著。

我管得著的是,如果這種說法是真實的話,那麼就算怪物有了理性、情感和智慧,那它注定也還是怪物,必須一樣獵殺。因為這牽扯到真實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工生物和自然生物的基因序列,有明顯差別。自然基因中,往往包含有大量的,完全雜亂無章的支持基因,和垃圾基因片斷;而人工生物,即使基因模塊排列得再多再亂,也顯得井然有序、清晰可辨。這一方麵使得國際上通過了《禁止人工改造人類基因和使用人工基因造人》的強製性法案,另一方麵令我長期難以理解,自己在判讀較亂的自然基因圖譜時,反倒能聽見幻覺中的和諧樂章。

回歸正題。總而言之我繞了一大圈,最大的收獲似乎就是知道了,解決心理學的最大問題的方法,就是正視自己的一些基本需求。協調好自己精神的不同層麵間,所產生的矛盾,不要過分壓抑某一個層麵,否則會引起精神崩潰的。

那麼,我需要什麼呢?無疑地,首先在價值層麵上,我想要一個公正、平等的理想社會環境,為此我甘願拿自己的性命去換。可是,理性告訴我,那是不可能達成的願望。這個願望中違背了太多的經濟、社會學規律。就算所有人都願意拿性命去換,也是極難達到的——但這本身就又是一個不可能。好在理性並不反對,我會為此目標傾盡全力,隻要我的行為,能限製在合理的努力範圍之內,而不是近乎瘋狂。我必須正視理智思考的結果,不要總對壞人揮拳頭,否則我可能要後悔的。

至於潛意識嘛,首先我必須承認,繁育後代、飲食,還有對權利、財富和友誼、榮譽等等的正常需求,是絕對合理且正確的。甚至某些時候,偶然出現在頭腦中的過分想法,隻要不在行動上釀成事實後果,就不應對自己過分譴責,維持一種平和的心理狀態。由於潛意識的活動情形,在做夢的精神狀態下最容易顯現,所以我可以通過學習觀察自己的夢境,用給自己進行心理學分析的方法,來監測自己的前意識,看它是否正在對潛意識造成過大的壓力,適時調整自己的道德緊張感。

對於我的熟人齊赫達,我懷疑一般情況下,情欲所要付出的繁殖後代的代價是巨大的,所以自古社會中的人們,就要求嚴格的限製,這種容易引起尖銳的利益衝突的原始欲望。可作為顯赫家庭的後代,發情的代價對於他是不值一提的。這也可以解釋,曆史上道德方麵腐化墮落的上層人群,向來多於下層貧民的原因——生活條件決定了性格的選擇。這麼看來建議他生活得拘謹一點,似乎完全是不必要的了?管他呢,反正我已經跟他說了不必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