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枯梢病的病原屬半知菌,腔孢綱,球殼孢目中的有色二孢菌屬的鬆殼色二孢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半球形,深色,有孔口,遇水即從孔口呈粉狀散放出孢子。分生孢子呈長橢圓形至棍棒形,隨著成熟度增加而顏色加深,初期為單細胞,老熟後,特別是在發芽時,產生一個分隔,變為雙細胞。兩個雙細胞均能發芽,產生1-5個芽管,直接或從傷口侵入。據帝盧克豪色及彼得遜(1971年)調查發現,該病原菌在雨季時散放分生孢子,孢子發芽最適當溫度為24攝氏度,菌絲生長設適宜溫度站26攝氏度均可生長;攝氏度,在溫度、濕度適宜時,2個小時內即可發芽。

據南京林業大學等報告的資料,該病原在4月底至5月初侵染剛抽出並迅速伸長的新梢。此時針葉尚未伸出葉鞘。新梢受侵染點有小滴鬆脂分泌。皮層出現小的暗灰色潰瘍斑。病斑附近的新針葉迅速發黃枯死。病斑擴展很快,枝條不久枯萎。此時新針葉已全部出鞘,但明顯短於健葉。幾個星期後在枯死的針葉上產生分生孢子器。國外鬆一年內幾次抽梢,均能遭受侵染。但由於經常發生秋旱,雨水較少,濕度條件常不能滿足,所以秋梢往往不如春梢發病嚴重。嚴重受害的植株,即使足20年生的大鬆樹,全株無一當年健康新梢。病原也能侵染二年生鬆針,引起葉鞘部分針葉基部壞死,但不向枝條擴展。受害針葉感病後,從夏秋直至次春陸續脫落,二年生針葉大量脫落加劇了樹勢的衰退。由於新梢枯死、二年生計葉的脫落,鬆樹很快致死。如主梢受害,即使鬆樹不死亡,也會引起樹幹畸形,嚴重影響商品價值。此外,還能感染正在迅速長大的二年生球果。

立地條件較差的林分,該病發生普遍且嚴重。如栽植在土質粘重、板結且貧瘠、土層淺薄或地下水位過高等土壤上的鬆林,鬆枯梢病常很嚴重。

防治辦法是首先清除嚴重受害植株,消滅發病中心,防止迅速擴大蔓延;還可以通過間伐,以改善營養條件,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並增加空氣流通,降低濕度,創造不利於發病的環境,以減輕為害。藥劑防治:可對發病林分在新梢迅速伸長期,噴50%退菌特等。

3.鬆赤枯病

病原菌是枯斑盤多毛孢菌屬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分生孢子盤黑色,埋生於寄主表皮下,散生於葉麵。分生孢子梭形或橢圓形,5個細胞,中間3個深掲色,其餘2個無色,頂端具2-4根無色刺毛。此病在濕地鬆、火炬鬆、短葉鬆、印度長葉鬆等均有發生。

在國雲南、貴州、四川,鬆赤枯病比較嚴重,個別受害林分一片枯黃。在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區)也有發生。主要危害幼林新葉,少數老葉也有受害。—般危害10年生左右為主,隨著樹齡增大受害減輕。針葉感病初期出現黃色段斑,並且迅速變為揭色,稍縊縮,最後呈灰白色或暗灰色病斑,病斑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常有一暗紅色線條。在潮濕條件下,病部組織上產生針尖大小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盤吸濕,擠出黑色卷發狀分生孢子角。針葉自病斑以上部分往往枯死或自病斑處折斷,以葉尖枯死為多。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樹上病葉中過冬,極少在落地病葉過冬(以分生孢子八分生孢子在5月上旬開始散放,6-7月大量散放,11月基本停止。一般雨後或雨天孢子散放多,晴天較少。孢子借雨滴濺散,隨氣流傳播。高溫、多雨有利於病害的擴大蔓延。陽坡比陰坡感病重,坡下比坡上重,樹冠頂端比下部重。分生孢子適宜溫度為20-30攝氏度,而在5-331均能萌發。有傷或無傷接種,經3-6天大量出現症狀,有傷接種發病率高於無傷接種。病害一般5月開始發生,6-9月為大發生期,7月為發病高峰期,11月以後基本停止發生。新葉感病後約一周產生子實體,5-9月均可產生新子實體。

防治辦法:可在6月上旬、8月上旬,各施放“621”煙劑(或“621”)煙劑弓硫磺粉7:3或8:2混合而成的“621”硫煙劑),每畝0.75-1公斤,可同時防治落針病和赤落葉病。同時也要清除重病樹,搞好林內衛生。

4.鬆落針病

在全國範圍內均有發生。病原菌為真菌中的子囊菌亞門、盤菌綱、星裂盤菌目的鬆針散斑殼子囊盤生於船形子座中,子座黑色,其頂部露出於寄主表麵,吸水後縱裂,放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絲狀,無隔膜。在北美、歐洲、日本、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中美洲均有鬆落葉病的分布。

此病能傳染多種鬆樹,以馬尾鬆、黑鬆及華山鬆最常見。寄主還有濕地鬆、火炬鬆、加勒比鬆、展鬆、長葉鬆、海岸鬆、赤鬆、歐洲黑鬆等。一般危害不成災,隻有幼林嚴重發病時,提早落葉,影響生長,並有少數植物死亡。

鬆落針病通常為害2年生以上老針葉,引起枯尖或針葉上產生黃色或黃白色的斑點或段斑,秋後,病葉逐漸失去原有光澤,並漸變枯黃色或灰黃色,脫落或僅先端感病枯死而不脫落。當年早落的針葉有少數出現纖細黑色橫線;在二橫線間有黑色小點,為分生孢子器。但在大多數落葉上以菌絲體越冬,於翌春3-4月間形成子囊盤,4-5月子囊孢子開始陸續成熟,在雨天或潮濕天氣,子囊盤吸水膨脹,中間形成一條縱裂縫,散放出子嚢孢子,信氣流傳播,落於針葉後萌發,自氣孔傳入,潛育期約二個月,才出現明顯症狀。子囊孢子放散時間可持續3個月,故從春季到夏季,針葉都有可能受感染。據齊巴及齊諾(1967年)報道,子囊孢子散放需要100%濕度,溫度在5-40攝氏度範圍,而最適溫度為20-30攝氏度,發芽需要水分,最適溫度為20-25攝氏度。因而春季降雨多,濕度髙,有利於病菌孢子的散放和發芽傳入,所以發病也重。

鬆落針病和鬆赤枯病一樣,通常在林分生長較差的情況下發生嚴重。針葉脫落必將影響生長與結實。防治辦法:對密度大的幼林及時進行透光伐撫育,提高林木抗病能力,並結合幼林撫育,修除樹冠下部感病嚴重枝條,並將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土中,以減少病菌來源;對發病重的幼林,在5-7月份施放“621”煙劑,每畝0.75-1公斤,在北美、歐洲、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均有分帝。

赤落葉病發生在濕地鬆、南亞鬆、輻射鬆、東部白鬆及其它五針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