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 前路漫漫(2 / 2)

數月後,先君病重去世。荊襄本應按計劃行事,但就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改變了整個事情的結局。

荊襄寵愛一個舞姬,隨身不離。有時,荊襄辦理要事,還會令舞姬相伴。久之,舞姬便聽到了計劃的隻言片語,但荊襄一直未將此時放在心上。荊襄不知道的是,舞姬還有一個相好。偏偏在先君去世時,舞姬與相好通奸被人發現。荊襄大怒,本想處死兩人,心中又舍不得舞姬。荊襄便先將兩人關押,準備忙完大事,再做處置。荊襄匆匆處理完此事,便帶了心腹死士,離開了采邑之地。

舞姬也有一個心腹仆從,冒死救了兩人。舞姬便勸相好之人進城揭發荊襄。相好之人曾得荊襄大恩,不願為此事,隻想遠走高飛,遠離是非之地。

舞姬卻說道:“荊襄此行定是刺殺荊穆,爭奪王位。如荊襄成功,你我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難逃一死。如你揭發荊襄,荊穆必能處置荊襄。你我便可免去後顧之憂,也會得些賞賜,以此富貴終生。”舞姬說時淚流滿麵,披頭散發隻要尋死。相好之人無奈,這才決定進子乾城,向荊穆揭發荊襄。

相好之人晝夜趕路,緊隨著荊襄之後,進了子乾城。相好之人尋個機會見到荊穆,並將荊襄的計劃告知。荊穆這才知道:荊襄進城,就是為了爭奪王位。荊穆暗自慶幸,幸好自己得了消息,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荊穆當機立斷,當夜便令仆從邀請荊襄入府,商議先君入葬禮儀。荊襄不知實情已經泄漏,欣然而往,卻被荊穆預先安排好的刀斧手亂刀砍死,割了首級。而同時荊穆心腹也將荊襄手下死士盡數殺死。

荊襄被殺時,史可一家正率領大軍趕赴子乾城。半路上,史可接到了荊穆送的禮物——被封在木匣中的荊襄首級。史可見了荊襄首級,方知事情敗露。

本來,按照史可的威望兵力,完全可以舉兵起事。但史家畢竟是忠義之門,投靠荊襄參與王家爭鬥,史可尚可以接受。令史可舉兵起事,亂了上華國,史可卻做不到。

史可手捧著荊襄首級,猶豫一夜,終於下令決心:帶兵返回嘉闌關。絕不能因一己私利,亂了上華國。史可回到嘉闌關後,荊穆便知史可再無作為。荊穆於是下令賜死史家一族。史可慨然赴死,史學心有不甘,獨自逃了出來。荊穆念在嘉闌關之戰的份上,也沒有再追究史學。

荊穆始終覺得此事涉及天家骨肉爭鬥,不甚光彩,便諱忌莫深。他人不知其中究竟,便以為史家因功高震主而被滅族。

史學說完,長長出了一口氣,臉色死灰。熊複這才明白了,史學慘遭滅門,卻一直毫無怨言的原因。此事的確無關恩怨,隻決於權勢。

史學猛喝了一杯茶,臉上才漸漸有了血色。史學穩定下情緒,問道:“複兒。你可知義父為何要跟你說起此事?”

熊複心中的確有此疑問,不過事情太多,熊複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因而回道:“請義父指點。”

史學笑道:“這是義父最後傳授給你的經驗。”

史學頓一頓,說道:“不要輕易地涉入王權鬥爭。你雖然繼任了侯爵,卻是先侯一手安排,並沒有經曆奪嫡之爭。你尚不了解其中的殘酷。一旦涉入王權鬥爭,隻有死亡或者勝利才是唯一的出路,再無他途。現在,子乾城內局勢混雜,月氏與荊氏明爭暗鬥,這是氏族生死存亡的爭鬥,比之王權鬥爭更慘烈十倍。你一定要謹慎應付,不能輕易涉入。”

熊複點點頭,靜候史學下文。

史學又說:“謀大事要注重細節。荊襄為人英武,卻粗枝大葉,奪嫡大計都會令姬妾知曉。焉能不敗!”史學說這話時,麵無表情。但是,熊複明白:史學的內心是糾結的。史學曾以為荊襄是難得一遇的明主,而這個明主卻因行事不慎,成為自己一家滅族的罪魁。

史學似乎要一口氣將所有經驗傳授給熊複,又接著說:“小人甚於君子,舞姬便是此例。小人隻為私利,不會顧及恩義。有利便行,無利便害。”史學說起舞姬,仍忍不住麵色激憤。可想史學心中對舞姬的恨,必想食其肉,而寢其皮。

最後,史學轉過頭盯著熊複,一字一頓地說:“萬事不到最後,不要輕言放棄!”

至此,史學終於將話說完,也將三十年前的謎團解開。

熊複思索良久,確認將史學所說都記在心裏後,點頭說道:“義父,孩兒記住了。”

史學的反應卻大大出乎熊複所料。史學輕輕搖頭,說道:“複兒,你很聰明,你之聰明遠過於義父。不過,你並沒有真正體會義父所言的真意。將來,或許你會明白,但絕非今日。”

史學說完這番話,便示意自己累了。

熊複起身給史學行了禮,離開了史學房間。

熊複仰望著夜空的星盞,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世事艱險如此,自己身處其間,將來又會如何?

王命不得不遵。熊複安置好山令城事務,便準備前往子乾城,入朝執政。

前路漫漫,此番艱險,隻待開創霸王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