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他表現:有焦足及氣門周圍有黑圈的也是膿病的另一種病征表現。
此病在蠶病中是一種慢性病,病原侵入蠶體至發病時期很長,有的自蟻蠶得病至五齡才發生,本病的發生是由微粒子原蟲(學名NosemabombysisNgeli)寄生而致。微粒子孢子一般呈卵圓形,其大小為(3.6~3.8)微米×(2.0~2.3)微米,在光學顯微鏡中可見,
罹病蠶初不易發覺,病勢發展,食欲減退,發育不良,眠起不齊,常俯其頭胸而靜止,或蟄居於蠶沙之中(伏),體色汙濁,蠶糞失去正形(原是六角形),病重者在皮膚上現有細小的黑點,腹麵胸肢及腹肢之外側尤為顯著,其病斑之大小、形狀、顏色、濃淡均不一律,形如胡椒。由於發病時期的不同,一般有下列幾種表現。
(1)細蠶:稚蠶期各齡中,體軀瘦小,體色不鮮明,帶濁青色,食桑,運動不活潑,常伏於蠶座中。
(2)遲眠蠶和半脫皮蠶:遲眠蠶發育遲緩,體軀瘦小而帶青色。半脫皮蠶,蠶得病後勉強入眠,無力將舊皮全部脫去而堆積於尾部。
(3)發育不良蠶及黑斑蠶:發育不良蠶,體色不鮮明,而在體皮上有很多皺壁。黑斑蠶,罹病蠶體皮上發現黑色斑點(得病後期),首先在腹麵及兩側較多,尾角尖端發焦,此兩種蠶多在營繭前死亡。
(4)無絲蠶:熟蠶前並未有病症表現,在上簇後徘徊於蠶簇之上,而不結繭,成簇中斃蠶,半脫皮蛹或裸蛹。
本病的發生是由多化性蠶蛆蠅幼蟲(學名TricholygasorbillansWiedemann)寄生所致。此病的發生,以夏秋蠶期危害最大,三齡以前的稚蠶,一般少發現,
受害重者均在壯蠶期,受寄生蠶在蠅產卵部位發生不規律之黑斑,黑斑隨寄生的幼蛆發育成長而增大,受害重的環節往往特別膨大而形成彎曲,病勢進展快慢因溫度而不同,一般四齡寄生到上簇前死亡,亦有能上簇營薄皮繭。五齡寄生大多能營繭而不能化蛹死亡,屍體初呈淡褐色,次變黑色腐敗,受蠅蛆寄生的蠶均有早熟現象。
二、蠶病發生的原因
蠶病的種類雖多,但概括其發病原因不出乎下列兩個方麵:
1.病原的傳染
病原自患病生物體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傳染危害其他健康的生物,使之發生同樣疾病。
(1)經口傳染--病原體由口中食下而傳染,如膿病、微粒子病等。
(2)接觸傳染--病原體與蠶體接觸而傳染,如硬化病等。
(3)創傷傳染--病原體與蠶體傷口直接接觸而侵入致病,如軟化病中的敗血症、膿病等。
2.環境的影響
家蠶是一種變溫動物--昆蟲,根據環境溫度的高低而變化其體溫,普通蠶生存於21~26℃的適溫範圍內,溫度高,發育旺盛,但超過適溫範圍,則蠶生理機能反呈減退,抵抗力隨之減弱而易引起蠶病。
蠶室氣流之緩急或停滯,直接影響蠶呼吸作用的盛衰,間接地影響到濕度的高低,這與蠶病的發生亦頗有關係。
蠶是一種單食性的昆蟲,雖然有幾種代用飼料。但蠶仍以桑葉為唯一良好的飼料,因而桑葉中營養價值的高低和理化性質良否,與蠶發育生長和食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果飼料營養不足,而使蠶的發育需要失去了應有的平衡,體質漸漸陷於衰弱,而引起蠶病的發生。
三、防治方法
蠶體軀柔軟,發育迅速,是一群集性昆蟲,生長發育受氣象環境影響很大,一旦發生病害極易傳染蔓延,除硬化病有防僵粉外,其他各種疾病很少有特效的防治方法,因而“防重於治”的原則在蠶病的防治上是很有意義的,防治蠶病簡述如下。
蠶病防治徹底消毒徹底進行蠶室、蠶具的清潔消毒
注意病蠶的隔離工作
改善生活
環境選擇強健品種,合理保護催青
注意飼料的栽培,選擇適熟桑葉
保持蠶室溫濕度和氣流的新鮮
1.硬化病防治
硬化病的發生是由於白僵菌分生孢子的接觸傳染,對此病的預防應從斷絕病原菌的來源和病原菌的發育有利條件(多濕)著手。對此病的防治方法很多,並均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防僵粉的施用,對防治本病已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保障了蠶作的安全,防治方法如下:
(1)蠶室、蠶具的清潔消毒--為了減少和消滅病原菌的傳染機會,在養蠶前後一定要進行蠶室、蠶具的清潔消毒工作。由於各地的蠶室結構不同,在消毒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凡能密閉的蠶室可用2%福爾馬林(Formalin)液噴布消毒,每100平方米用27000毫升稀釋液為標準,要麵麵噴到,升溫(75以上)密閉24小時後開放。不能密閉的蠶室可用漂白粉(Bleachingpower)液消毒,先將已知有效成分的漂白粉用水調成含有效氯1%的液體(例如28°的漂白粉1克加水28克即成1%有效氯的藥液),靜止2小時後,取上層澄清液進行消毒,用量標準是每100平方米噴布67500毫升藥液,要噴布均勻周到,並保持濕潤2小時。